早上学校要求早读,儿子背诵完正在默写。我坐在旁边写文章,突然想到他写字太丑,就凑过去说,把字写写好,写到原来的1.5倍大。
儿子说:“你烦不烦?你写文章的时候,我烦你,你怎么想?”
平时我写文章,正在奋力构思打字时,他来问问题,我会说:“你烦不烦,我的思路被你打断了!”
昨晚我让他早点睡觉,口气不太好,他说:“你看看你,什么态度?”
一瞬间,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有时我横眉怒目大发雷霆时,他会一脸不屑,转过身去,无声反抗,甚至还白上一眼,我就会更生气:“你看看你,什么态度。指出你的问题,你还不接受!”
最近这两年,我时不时会在儿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我又渐渐相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映射着父母的一言一行”这句话了。
但是大概儿子六年级到初二的两三年里,我常常怀疑,这些理论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正确?为什么不管孩子什么问题,说到底都是父母的问题呢?我教育孩子还是孩子教育我啊?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看了无数科学教育的书籍视频,接受了各种观念理论,鼓励、严格、虎妈猫爸、恩威并济,《好好好胜过好老师》、《50个教育法》,书读了一大堆,但是付诸实践,却总是收效甚微。
我喜欢看书,可是他并不喜欢;我热爱学习,可是他兴趣一般,需要我们时时鞭策;我做事讲逻辑,有计划,他根本没有……
为什么我的榜样的力量那么弱小,为什么他还有那么多毛病、缺点,为什么他天天把我气得肝疼呢?
但是这一两年,我又开始相信这句话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像我,而之前完全没有感觉。
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二:
第一 要把时间拉长了看。
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是,看到一个方法,比如21天习惯法、表扬鼓励法,恨不得实施后马上看到见效,看到孩子变好。
可是事实上,我们用的方法也好、理论也罢,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是缓慢而漫长的,有时还会有反复——当时改正了,过段时间又冒头了。然后我们就在一次次希望与崩溃之间无限循环。
要知道,即使表面上,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到成效,但其实这些要求、习惯、思维、态度已经像一棵种子种在了孩子心里。
暂时没看到,没关系,我们还需要继续浇灌、鼓励、督促,中间需要耐心、恒心、平常心,我知道,这很难做到。
孩子是一面镜子没有错,但他不是复印机,他有他的个性,他从外界吸收他认为需要的养分,再结合他自己的天性、个性、能力、思维模式,最后他一定会变成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如果暂时没有看到成效,不要急,慢慢来,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二,要用同理心对孩子。
我们常常认为,孩子还小,他懂什么?糊弄一下,没关系。其实不然,孩子即使不说,他是能感受得到的,往往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力比大人更敏感更深刻。
同理心原则:
1.我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对待我。
2.想孩子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孩子。将心比心,才会被理解。
3.孩子眼中的自己,是真正存在的自己。
学会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他人。没有人愿意被改变。
要培养好一个孩子,不止是学业优秀,还要他身心健康,有健全的思想、独立的思维、足够的能力。
事实上,这个道理是得到了科学证实的,在神经科学上有个“镜像神经元”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基础之上的。它能够像编代码一样把特定行为模式储存起来,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的执行基本动作,也可以让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把他人的行为重现出来。
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懂得分辨对错的,更多的是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模仿和复制父母的行为,即便成年后,刻在骨子里的行事方式会成为他们的潜意识,成为他们不假思索的反应方式。
所以,要相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相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非常重要,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要知道,你平时的一言一行,你的处事原则,你对待他的方式,你对于社会现象的反应、讨论,都是他探索这个世界的钥匙,孩子的行为,都是你有意无意影响下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