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的 和 生我们的
有了孩子之后,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关注了很多育儿教育类公众号、加了好多个宝妈群,付费学习了很多网上的亲子课程,为了给年幼的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选择暂时放弃事业当一名全职妈妈的也有不少。
这是我们生的人,当然,我们要负责,要付出足够的爱。但是生我们的人呢?好像从来没有一门课程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子女,如何去关心我们的父母。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但知道并不等于做到。
你多久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你带父母出去旅游过吗?你知道他们真实的身体状况吗?你知道他们最想做的事吗?
怕麻烦子女的父母 和 不耐烦的子女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空巢父母看病”的网络调研,2万网友参与了这个调研。最后的调研结果显示:
父母生病时,有7成是自己去医院;2成是不去医院,在家硬抗;仅有1成会在子女的陪伴下前去看病。
看到这个结果,我觉得很心酸,其实父母最怕的就是麻烦子女,所以生病了都可以一个人硬抗。但是身为子女的我们,却总是不耐烦。
父母老了,唠叨了,不耐烦听;父母跟不上时代了,想学怎么用微信,不耐烦教;父母与我们有代沟了,不耐烦沟通……
别忘了,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是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教会我们走路、吃饭、穿衣服,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父母老了,怕麻烦我们了,但我们千万不要怕麻烦,为亲人做的事怎么能是麻烦呢?
对父母我们总是亏欠的
还记得那个老人跋山涉水只为了给生病的女儿做一顿饭的故事吗?
《最好吃的饭》——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曾经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讲的是一位63岁的老人张雨莲,第一次走出大山,翻山越河,走了28公里山路,转了3次车,跨越4个省,只为了给城里生病的女儿做一顿饭。
虽然米饭很硬、菜很咸,鸡汤里还有鸡毛,可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
后来老人的女儿回家后才发现母亲在吃馒头和咸菜,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
天下的父母都和张雨莲一样,总是对自己吝啬,对孩子却可以倾其所有。就像《请回答1988》里说的:听说神不是无所不能,所以创造了妈妈。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永远舍不得删的照片。当时,弟弟在念高三,母亲陪读。公司放假我就去了陪读住的地方。下午坐车到那儿特别困,就睡着了。醒来后已经傍晚了,母亲在厨房留了一张字条:“饭、饺子都好了。”
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太好,母亲每天给弟弟做好饭之后,都出去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即使自己很忙,也不叫醒我让我做饭。为这个家,为了子女,她总是自己默默付出。看到这歪歪扭扭的字的那一刻,眼泪一直在打转。
他们不仅对自己吝啬,他们还擅长“撒谎”。
小时候,你把好吃的东西递给他们尝,却总说不喜欢吃;长大了,给他们买了有点贵的礼物,却总挑剔礼物的毛病说下次别买了。
明白了他们的苦心后,我们知道,对父母我们总是亏欠的,比起他们为我们做的,我们付出的关心和行动实在太少太少了。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
当初费玉清宣布退出娱乐圈时,大家都不解。直到他在信里说:
“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点都让我触景伤情……”
大家这才明白,没了父母的关注使他失去了动力,父母的离去给了他很大的思考。
这世上最无奈也最无用的话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要总觉得未来还很长,什么事情都来日方长。时间远比你想象得少。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父母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最初的联系,这根绳没了,你会感觉身后空无一人。
趁着一切尚早,多关心关心父母,多多陪伴他们吧!
即使再忙,一周打一次的电话总是有的;没钱出去旅游陪父母散散步、下下棋也未尝不可;不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每年带他们去做一次体检也可以让自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