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见一个妈妈和她女儿的对话,前面的没有听完整,应该是小女孩白天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推了一下摔倒了,妈妈在跟她了解这个事情。小女孩当时的回答我也记不大清了,但是妈妈的几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妈妈问她:他推你的时候你什么感受?...你当时有什么反应?...下次如果再有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做?...还可以怎么做?
全程这个妈妈也没有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怎么样,只是一直在引导女儿,让她自己思考。我当即心里就暗暗佩服这个智慧的妈妈,还在想着,如果以后妞妞上幼儿园了,面对跟其他小朋友的社交问题,我能怎么引导她?能教给她什么方法?
直到看到这本荣获4项美国国家级大奖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我才明白那位智慧妈妈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是出自于此。书的英文名“raising a thinking child”,可能更容易理解这本书的主旨。全书介绍的是一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解决的方法 —— “我能解决问题”(ICPS),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方式与孩子谈话,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通过启发而不是评判,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教孩子自己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全书分了2大篇章,大部分是对话的案例。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将理论部分梳理出一个大概框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使用ICPS方法的基础
1、观念和心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孩子两岁多以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进入幼儿园,免不了要自己去学着跟其他小朋友交往,这其中肯定少不了会有问题,小孩子在一起争玩具、抢东西都是在所难免,长大以后社交更是常态。我们护不了孩子一世,只有教会他们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才会成长。ICPS,I Can Problem Solve,始终,都是孩子自己必须要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而我们,引导、鼓励就好。
2、字词游戏
进行ICPS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是孩子对这些“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比较熟悉和能够有效运用,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各种场合各种时候,随时随地开始跟孩子玩这些字词游戏。
六对基础字词
是/不、和/或者(还是):帮助孩子认清问题,能够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这是橘子,不是冰激凌。我们该买橘子还是苹果,还是橘子和苹果一起买?
一些/所有:帮助孩子理解一个解决办法可能在某些时候管用,但并非在所有的时候都管用
是所有的女孩都穿着裙子,还是只有一些女孩穿着裙子?指出一个不穿裙子的女孩给我看。
之前/之后:帮助孩子考虑后果
我打了他之后,他才叫我绰号的。
现在/以后:帮助孩子处理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帮助孩子学会等待
我现在不能玩那个玩具,我可以以后再玩。
相同/不同: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解决
对这个问题,你和姐姐有相同的感觉,还是你有不同的感觉?
感觉/感受字词
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这些基本的感受、情绪词汇,都是帮助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础。只有能感知到他们的情绪感受变化,才能更好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这个男孩在微笑,你认为他开心吗?
五对进阶字词
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帮助孩子了解时机是成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
做晚饭和读故事是相同的事情吗? 不是。
我可以同时做晚饭和读故事给你听吗? 不行。
我现在正在做晚饭,那现在你要我给你读故事是合适的时间还是不合适的时间? 不合适的时间。
我可以什么时候给你读故事——晚饭之前还是之后? 之后!
如果/那么、可能/或许:引导孩子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思考,组合使用会使孩子有更好理解
如果我这么做,那么我的朋友可能会不开心。
为什么/因为: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
他打我,因为我抢了他的玩具
公平/不公平:帮助孩子在做出决定时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权利
你占用了所有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怎么也轮不到,这样公平吗?
使用ICPS方法的步骤
有了前面的心态和基础字词的准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对孩子进行“ICPS”方法的引导:
1、“有什么问题?” ---- 了解孩子面对的真实问题
2、“你对此有什么感觉?” ---- 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你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4、“如果你那么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 考虑后果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对话作为例子,可能就更容易理解这种方式如何来进行。
对话背景:小朋友抢玩具发生矛盾
家长:宝贝,老师说你又和小A抢玩具了,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孩子:因为轮到我玩了。
家长:你们应该一起玩或者轮流玩啊,抢玩具可不好。
孩子:可玩具车是我的!
家长:你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你把你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他们也才会把他们的玩具给你玩啊。你直接去抢玩具可不对,明天去跟他说对不起吧。
孩子:我不要!
可能这种对话我们经常会进行,教孩子不要抢玩具教孩子学会分享教孩子道歉,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可事实上却没有真正帮孩子解决问题。以下再用ICPS方法进行一遍对话。
家长:宝贝,老师说你又抢小A的玩具了,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帮助孩子认识问题)
孩子:小A拿了我的玩具汽车,不肯还给我。
家长:你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拿回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孩子:因为他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
家长:你那样直接抢玩具,你觉得小A会有什么感觉?(帮助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他可能会很生气,但我不在乎,因为小汽车是我的。
家长:你抢小汽车的时候,小A做什么了?(帮助孩子思考行为后果)
孩子:他打我。
家长:那你有什么感觉?(帮助孩子考虑自己的感受)
孩子:我很生气。
家长:你生气,你的朋友也生气,并且他还打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们都不生气,而且他也不会打你的方法拿回小汽车吗?
孩子:我可以请他给我。
家长:那样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呢?(指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办法会产生的后果)
孩子:他会说不。
家长:他可能会说不,那你还能想到别的什么办法拿回玩具呢?(重点放在孩子的问题是,鼓励他想更多的解决办法)
孩子:我可以让他先玩我的玩具火车。
家长:好主意,你想到了两种不同的办法呢。(及时鼓励)
使用ICPS方法处理问题的原则
1、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在用ICPS方法处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时,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应该心里有个谱:是孩子必须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大人,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用ICPS的方法向孩子提问,去引导他们思考,避免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这个,却是我们在遇到孩子问题时需要自己极力去克服的,我们很容易就因为自己的经验优势而陷进对孩子经验教导的惯性思维中去。
其次在提问过程中,如果不明白孩子自己认为的真正问题,那么后续的一系列提问也无法真正有效去帮助孩子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所以一开始,我们就需要先搞清楚孩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问题的重点是孩子的看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三就是整个ICPS方法使用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引发的孩子的思考,而不是具体的结论。我们要尽可能的客观,不对孩子的想法做出价值判断,不强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妨碍孩子的自由思考以及他们自己的决定。
2、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管教孩子时经常也会有问题,而这些也可以借用ICPS方法来处理,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两个原则。一是需要帮助孩子理解我们对问题的感受,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我们的感受,而是通过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去感受,比如“你把房间弄的这样乱,你认为我会有什么感受?”
其次需要帮助孩子理解最终目标并不是总有商量的余地,有些问题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必须系好安全带,比如必须收拾好玩具,只是孩子也可以在我们允许的范围内能有一定的自由去选择如何实现某个既定目标,比如孩子无法选择收不收拾,但可以选择如何收拾。所以我们在提问“多种解决办法”的时候,也需要跟我们的既定目标一致。
全书介绍ICPS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上几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列举了很多对话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她推崇的这种方法,很多各种场合、各种情境下可以采用的游戏,各种孩子问题的对话实例,真是苦口婆心。当然作者也说到,书中的对话案例只是参考,不是菜谱,具体的实际运用还是得在理解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境来具体选择使用。
这种ICPS方法,也只有在真正使用之后才会发现它的精妙之处。以上只是自己梳理出来的读书笔记,后续还得用起来才是真正的会了。
给孩子树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先做一个会思考的家长,我们才会激励自己的孩子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