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讨论读书的话题时,他说:那些作家在一本书,一场活动中所表达的思想精华还不到他们所懂得的百分之一。
我却觉得,这很正常,一本书可以读到作家的思维高度和深度,但要通过一本书去收获作者所有的高屋建瓴般的思维,这未免不切实际。
一本书有限的篇幅里,能把一个观点,一件事情,交代得清楚已然不容易,而那些金玉良言,却可能只是结尾时的寥寥数语。
对于初读书的人,对文字的敏感度锻炼得还不足够,也就无法觉察这寥寥数语所蕴含的深意。
对写书人,一本书,一个讲座,将一件普遍大众能听懂的观点表达出来,被20%-50%的人吸收到精髓,已经是了不起的收获了。
而对于读书人,从不会读书,到开始读书,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领略的,是一本书的吸引力,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书籍,能让自己一口气看下去,保护好自己的阅读兴趣最重要。
第二个阶段,开始延伸到理论性强的书籍,与自己的舒适度做一定的挣扎,慢慢地从这一类书籍里也找到自己阅读的乐趣。
再层层深入,以及数量的积累,把自己习惯了语言思维的大脑,转变到用文字表达的大脑,也就是说,往常习惯性对语言具备理解力,现在可以做到顺畅地理解书面语言,其实是大脑模式的转变——大多数人说自己不会看书,其实只是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锻炼自己的大脑做到转变而已。
这个时候,对于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结合写作,会更大程度地提升对于文字的敏锐性,以前可能一眼看过去就遗忘的信息,开始不知不觉抠起了字眼,开始理解其深意,理解文字的凝练,表达意义之妙处,有些字词,读起来会让你感觉拍案叫绝。
李笑来老师说:只字不差的阅读这个能力很重要。后面跟着的一堆话,以前读来觉得很有道理,现在觉得他其实没必要说后面的那些话。因为“只字不差地阅读“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无法做到一蹴而就,有时候,有些方法,我们要看它是给到我们很好的建议,还是给我们不可能做到的压力。
如果跨越了中间培养文字敏感度的阶段,光从那一段话,就会误导很多初读者,他们会以为”只字不差地阅读“是必备技能,硬生生地模仿,人在阅读时,眼睛对于文字本就是快速掠过的状态,为了只字不差地阅读,结果硬生生把自己的速度放慢,还一边做着笔记,这就更加慢了,导致的结果是一个月甚至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然后这本书就成了心头的压力和债务,硬生生把自己的阅读兴趣给磨灭了。
最好的读书方式,也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对文字产生兴趣,对于书中的故事产生兴趣,当然对读书要有一定的筛选,慢慢地经历以上的阶段,不要强行要求自己做到什么什么状态,而是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要期待自己一下子就能够跨越中间需要努力需要积累的阶段,但如果在这个阶段是快乐的,那就会很容易走过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分辨他人的建议对于自己实不实用,也不要去与谁做对比。
享受属于你的一本书,一杯茶,一听曲,让生命在文字的世界里无限延伸,我好喜欢读书,也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