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火车上开始读《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一边读一边和自己对照。
案例中萨莉的症状与我有相似之处。
想法: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什么都做不对,我将永远不会幸福。
模式:把个人的优点和成就归因于幸运,而把自己的弱点作为自己的真实写照。
还有,要命的孤独感。真是很熟悉啊。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目标导向、聚焦于问题的疗法。萨莉提出了一个目标:结交新朋友。
我的目标是什么?想起第一次咨询,我问老师,我没有具体的症状,没有目标,可以做咨询吗?只要实现目标,萨莉就可以在咨询中获益,但是对我来说,结交新朋友,解决一个实际困难,不是我的目标。一次次咨询,我都没有固定地围绕一个目标来讨论。比如因好奇做了几天喵掌平台的推销,觉得不适合我,就决定放弃了,没有必要去讨论。比如做快手直播推广心理学知识,遇到了和做喵掌平台一样的困难——感觉不舒服。我知道不是外界不认可我,而是我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自我设限,导致自己寸步难行。我决定继续做下去,而且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再在咨询中讨论了。是的,除了关注咨访关系,我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需要达成,将近三年的咨询,就是这样几乎一次换一个内容漫无边际地进行着,信马由缰地从容着。但是我喜欢这样。
萨莉是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理想患者,而我,显然是一个精神分析疗法的理想患者。所以,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来访者,每一种疗法都有自己适合的人群。
萨莉交到新的朋友,就可以减少她的孤独感。而我从不缺少朋友,我若愿意交朋友,可以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只要我愿意——然而我不愿意。知心的朋友,一两个足矣。即使四海之内皆朋友又如何?在朋友的包围中,也一样是孤独的,除非,面对我最亲近的人。
然而我还是决心上了列车奔向上海,去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因为,大部分来访者都可以聚焦于现在来减轻症状,毕竟像我这样的人只属于少数。——我自恋地这么认为。
——写于2017.11.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