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目前读书这件事对于一些人的饥渴程度来说是没办法与美食的诱惑来相提并论的。
对于不同味道的食物,我们也是各有所好。南方北方差异很大,南方喜清淡微甜,北方喜酸辣咸的重口味。当然除了泛指还有个体的差异,正是有了这些不同口味我们的美食家才精心调制出各种不同风味的美食供大家满足各自的味蕾。我们的味蕾在满足的同时也慢慢变的越来越挑剔,经常享受美食的食客们如果不是遇到那种色香味具全的美味就很难再有欲望的口水流出。你仔细想想看,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这个样子,因为当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无法控制味蕾的挑剔。
说完了美食我在说说读书。从开始学习拼音起(我们那时候没有幼儿园直接从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上学的感觉。神奇的拼音不同的排列就能拼出我们不认识的那些汉字,我们又可以把这些汉字堆积在一起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变成了精美的文章。作者在愉悦了自己精神的同时也让那些读者感同身受地体验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何等的美妙!
初中的时候女同学们比较热衷琼瑶的言情,男孩子们热衷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我的同桌是个个例,每天抱着武侠爱不释手,一个女孩子如醉如痴的喜欢武侠我也是无比的佩服。在她的怂恿下我看了一本,到现在回想只记得里面有个叫陆界的男主,其他情节完全就像被秋风吹走的落叶没有了踪影。后来在卫校上学期间舍友们夜里打着手电筒读琼瑶的书,边看边哭的稀里哗啦的。后来非要让我也看看,我印象中书的名字叫《水晶》,我泛泛的看了一遍没有什么感觉,说实话我到现在更是记不起里边任何一位主人公的名字。我曾怀疑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后来静下来想想那些作品都没有问题,我的情商和智商似乎也没有大的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些作品都不是我的“菜”。心里一下子就坦然了。
近几年孩子们都大一些了,生意也平稳了许多,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年至少读二十本书的计划。当然也没有具体的要求要读哪种类型的,只是大概的在心里定了这么一个目标而已。当然对于我来说更喜欢人文历史方面的和一些名家名著。路遥的作品让我坚信平凡的世界可以不平凡的活着,海明威教会了我再艰险环境也不要轻易放弃;莫泊桑的作品让我明白了世态炎凉,鲁迅的作品让我懂得了精神的觉醒才是民族振兴的希望……目标明确了人的动力就会更大一些,在生意不忙的时候也不会显得过于无聊,每天就在生意的成交、阅读和偶尔的写作中度过,忙碌且充实着。
年后读了几本卡耐基的作品,对于我受益匪浅。对于我这种经商的的人来说他那些在营销当中的成功案例很值得借鉴。有了这方面的经历再加上他案例中讲到的方法的点播,会得到更快的升华。前几天又读了两本毕淑敏的散文集,在一篇文章中她也说到了读书越多的人越挑剔,我虽然跟人家的造诣无法相比,但她对好作品的要求我也有相同的感受。毕淑敏学过医,又读过心理学博士,多阅读她的作品在实际生活当中会放下很多不必要的思想包袱,生活的更淡定从容一些。她的作品风格很与众不同,会带给人很多思考,我很喜欢。另外就是读书还要看它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这些都会关系到作品的可读性。
我们在生活中都愿意享受大厨烹饪出的美食,一盘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汇聚了大厨每一滴汗水的浇灌;一本好书的出版发行凝聚了编辑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认真校队 。顶级的厨师和独具慧眼的编辑肯定都会在最权威最适合的位置,我们不是盲目的崇拜高端,高端自有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已不再简单的要求吃饱穿暖,对精神层面的饥渴会更加凸显。在以后的国民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作品的可读性要求更加挑剔,我们现在孩子们的受教育成度在不断地加深,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全民素质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某位名人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富强不是看它目前有多富有,而是看它全民对阅读的渴望。我相信我们的民族在阅读的时候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对待自己的味蕾一样敏感而精准。我们期待并见证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