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碎片化阅读这个名词还是在高中语文老师发的新闻素材上。彼时不甚了解,只是听说碎片化阅读危害重重,不可触碰。
后来到了大学,智能手机在手,各种新闻推送,各类社交软件,微信微博知乎豆瓣,“十条你不能错过的人生经验”,“这五个与人相处的小技巧你知道吗”,“不看后悔的八个养生秘籍”,相信这些标题你一定不会陌生。情不自禁地点开,如获至宝地向身边的朋友传播……碰巧遇上身边的同学谈论某个话题时,你总能凑上去说上几句,在大家投来艳羡目光时,洋洋得意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懂得好多,庆幸自己看了那篇推送,日后一定多刷刷……
这不是针对谁的嘲讽,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现在想想当初高中跟同学憧憬未来时说的话就很惭愧:“感觉我的大学生活一定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毕竟那是个拿到一本《偷影子的人》都舍不得把它放下,一有空就抽出来偷偷翻阅的日子啊……可现实给了当初放狠话的自己狠狠的一巴掌,诺大的图书馆,一学期也没借过几本书,甚至一拖再拖,直到截止日期也没有翻过几次。可是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多内心偶尔涌现出一股愧疚感,可总有借口能够自我安慰。
然而所有的理由都被一场演讲比赛撕破了。
说起来,大概是因为小学参加过的古诗文朗诵,初中的演讲比赛小露过头角,大学入学时自以为是地在档案特长栏里填了“演讲”。前阵子碰巧遇上学校社团举办“十佳演说家”的活动,看见宣传时跃跃欲试,心想一定要拿个大奖回来。可看见初赛规则时我就退缩了。“以***为主题 自主选题并对内容进行演讲”。我看了那么多的推送刷了那么多的微博,这个时候却发现自己似乎连一篇深入研究的、拿得出手的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个时候我好像感受到了别人所说的 “ 我与宣传条幅面面相觑,沉默中我听见了梦想破碎的声音 ” 的感觉。
生活从来都不会如你所愿的雪中送炭,比这更多的永远都是,雪上加霜!
那天夜晚我们班恰好举办了一场“品书香,尝古韵”的团日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兴冲冲地讨论自己读过哪些书、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怀。听着他们侃侃而谈时,我竟突然感觉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明明看了很多东西啊???我明明很喜欢阅读的啊???为什么我这个时候却什么也说不上来???当时心中的恐慌大概只有自己能懂。
我觉得究其根本,还是归结于自己碎片化阅读过多:匆匆扫过的几眼,手指轻轻划过,脑海里印象也不深,只能把内容记个大概,最重要的还是思考不够。一本好书能够系统地介绍一样东西,你也不可能像看报纸新闻一样匆匆翻阅它,在慢慢品读的过程中融入进自己的思考,由始至终一点一点的进步,回头看时已然与当初捧起书时的感受截然不同。我想这才是为什么大家支持纸质阅读,不提倡碎片化阅读的原因。
而我写下这些文字也只是想告诫大家不要陷在碎片化阅读的“深坑”中而不自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倘若今天天气正好,捧起你手中的书,咱们一起慢慢告别“碎片化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