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細細地聽,如河口
凝神傾聽自己的源頭。
像這樣深深地嗅,嗅一朵
小花,直到直覺化爲烏有。
像这樣,在蔚藍的空氣裏
溶進了無底的渴望。
像這樣,在牀單的蔚藍裏
孩子遥望記憶的遠方。
像這樣,蓮花般的少年
默默體驗血的温泉。
……就像這樣,與愛情相戀
就像这樣,落入深渊。
早課抄了俄羅斯女詩人瑪琳娜·伊萬諾夫娜·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像這樣細細地聽》。茨維塔耶娜是我很喜歡的用俄羅斯語言创作詩歌的俄羅斯詩人之一。我並没有刻意地去找寻我喜愛的詩人的詩歌去抄讀,與刻意相比,我更喜歡随缘,更喜歡那種邂逅的感覺。這位“作爲一個詩人而生,並且作爲一個人而死”(愛倫堡語)的女詩人,天生耽於幻想,惧怕孤獨,渴求心靈的知己,在她的内心深處滋生着終生不衰的浪漫精神。我没有辦法不喜欢這樣一首詩,特别是在这樣一個静静的冬日的凌晨,静静地,什麽都不去想,讓呼吸串起這些詩行,就像梗莖串起花朵。
有很多事情,旁觀者清,當事者迷。想通了這一點,便會了無心碍,光風霁月。按照老一班同學的説法,我心理的成熟遠落後於年龄的成熟,總會把一切看得簡單而純真,而從來不去想宦海風雲、情場波澜。説便説得真誠,喝便喝得坦蕩,以赤子之心示人,毫無防備、毫無芥蒂。軒帥説,在你的眼中心中有你討厭的人吗?
酒喝得多了,總會説一些平日裏很難説出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叫“酒後吐真言”,所以我一直相信酒後説过的話都是真話和實話。但真話和實話在不應該説的時候説出來,總會破壞掉一些美好的東西,甚至是很珍貴的東西。
這些天來,我一直想一個問題,但總也想不明白,爲什麽不能記住一個人的好,而耿耿於懷的總是一個人的壞呢?不是因爲别人,祇是因爲我自己。因爲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一個人的好與壞,静言思之,多麽狭隘而幼稚。
課在上午,但因爲一些很没有意義的事儿,一班有大半節課没能上成。我喜歡上課,因爲我不知道除了上課我還能做些什麽,儘管我並不會教課,也教不好课。我願意跟孩子們一起讀書,願意跟孩子們一起討論,願意跟孩子們一起写寫作,甚至願意跟孩子們一起成長。考試的技能絶不是我教出來,因爲孩子們原本就有考試的天賦。但一直讓我寛慰,或者説讓我自豪的,是這麽多年过去了,還很大一批孩子不忘初心,堅持着閱讀和書寫。一班的孩子在課前講了《論語·爲政篇》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章。引得簡捷,講得果断,是我喜歡的風格。孩子們認爲這章《論語》是在講誠信,但於我而言莫不如説是在講細節。關注細節是對别人的一種尊重,同時關注細節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態度。二十班的于婷講的是《論語·雍也篇》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章。這是孔老夫子“仁”的思想核心之一。我一直以爲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思想是我們永遠難以企及的,我們不求创造,在我看來能够把它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從而開拓未來就已經善莫大焉了。
上午第二節課,全校教工都被集中到圖書館五楼會議室做一個很好玩的游戲,也許在别人看來這件事很神聖,很莊重,但於我而言不过就是兒戲而已。好多年前,也是在一個飘雪的日子,我就抄过两句毫不相干的話——有求皆苦,無欲則剛。一個人無論怎樣旷達澹泊,可以勘破名利、生死,但很難勘破情之一關。
一整天一直在飘雪,傍晚時飘得更緊了,於是便産生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念頭。也許真的是心有靈犀吧,還在上着學科自习的時候就有電話打進,就有微信傳入。如此良宵,不喝點儿,不聊會儿,簡直就是對生命的浪費。
晚課抄了漢魏時期建安詩人曹植的《雜詩》: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裏,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离思故難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長哀吟。翘思慕遠人,愿欲托遣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晚課抄了《論語·憲問第十四14·32》:微生亩謂孔子曰:“丘何爲是栖栖者與?無乃爲佞乎?”孔子曰:“非敢爲佞也,疾固也。”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而鬬。”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何?”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鬬。”曰:“請問居從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爲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