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之旅已经schedule了很久,这次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身心的放松,更是为了远离琐碎的日常,让自己的心和思维慢下来进行自我修正。坐在自己喜欢的海边,看着日出日落,回忆往昔,从香港回到多伦多已经过了大半年,离别的一幕幕却仿似昨日。
这半年对于我来说是痛苦与欣喜的交织:痛苦在于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纠结于自己是谁?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拷问,而欣喜在于在无意识间走上了“自我发现”的旅程。这半年内不断地与自己内心交流和争执的过程当中,我对自己是谁,对己而言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有了更加深刻而又清晰的认知。找到了自己的内在“根基”,就不再像一棵摇曳的大树随风摇摆;就算迎面而来的是狂风暴雨,有了内在的“根基”也能笃定的坚守自己的价值和人生信仰。
自我意识的觉醒: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这一切要从离开香港开始说起。2017年底的时候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突然改变,原本需要4年才能入籍的要求减少到3年,算上我本科在多伦多读书的日子,我只需要半年的时间就能完成移民要求,一劳永逸。但另一方面,选择回加拿大就意味着要放弃在香港家族基金会的工作。一个是过三关斩五将才获得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家庭责任“,毕竟父母为了移民付出了多年的时间和金钱,放弃的话着实可惜,于是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和当时的老板Kenny谈起此事的时候,他说:“Just follow your heart.Don’t let the fear guide your way.”
“Follow your heart”这句话久久的在我脑海中徘徊:在忙碌的香港生活当中,我甚少停下来思考、倾听自己的内心,所以在kenny问我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时候,我竟一时语塞,无法作答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更注重经历而非结果的人,所以甚少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或者说自己的“终点”(endgame)究竟是什么?然而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又如何能够逆向思考和规划自己现在的生活呢?第一次,我主动停下来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一个人漫步于维多利亚港岸边,眺望香港五光十色的城市魅影,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从大四开始找到政府的实习,本科毕业后顺利来到香港读研,研究生期间顺利的找到两份喜欢的实习,而后再顺利找到全职工作---每一个阶段都是“完美”的无缝连接,可是“完美”的背后却隐藏着隐患:我从来没有真正停下来去思考,我现在所努力争取的和我将要走的下一步是不是我真正期待的生活或是想追求的事业?更多的时候,我是获得了机会就不假思索的take it。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明白我最需要的是一个break,在展开人生的下一段旅程之前,我需要退后一步,重新审视我过去的每一个选择,再决定未来的每一个抉择。所以我选择暂停的自己的工作,离开香港,期待在节奏更缓慢的加拿大思考这个问题。
自我反思之旅:我真的热爱公益吗?
从二月到六月,我经历了两个Fellowship项目和三份工作的申请。多达十余次的各轮面试和考核帮助我重新理清楚了这几个问题:1. 我为什么做公益?2. 我是否真心热爱公益?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当中进行自我对话和自我剖析,我得出以下结论:
1.为什么做公益:这个听起来总是最简单的面试问题,但其实却是最难回答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拷问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价值观。我在其中一个Fellowship program的个人陈述当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坚信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和身份地位,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经历。在我的价值观当中,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言论自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认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力和价值的事业。而相对应的,我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的人生意义在于:自己是否能够为这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解对自身而言什么才是“意义”,其实就是在回答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难的问题 --你是谁?同时也为事业发展的道路提供最强的内在驱动力。
2.我是否真心热爱公益:李一诺老师在她的课程里曾经介绍过一种找到自己“激情”(Passion)的方法:回忆自己的巅峰时刻--在什么场合下自己能够达到“心流”的状态?心流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忘我”的、“全神贯注”的状态。利用这个方法,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我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时刻是在参与益启慈善项目,作为组长带领小组进行筹资竞赛,筹备方案至凌晨3、4点,并帮助代表企业获得奖金的时刻;
-在帮助益启慈善香港团队做课程拓展咨询,帮助团队嫁接有效资源的时刻;
-在解聆人的Passion Summit项目当中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团队,并让项目顺利进行的时刻;
通过观察和回顾,我逐渐意识到,我享受的实际上是在一个项目当中产生影响力的过程: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转化成对他人有意义的作品;看着一个项目从0做到1再到10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我主要的工作内在驱动力,也是我所有激情的来源。
承接第一点,在我的核心价值观当中,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而我希望所能够服务的机构/公司也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带动社会变革。在公益行业,毋庸置疑每一个机构都承载着一个社会使命,这是一个讲情怀的行业。但是在商业行业当中,同样也有价值驱动的公司:他们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相反,会为了完善一个产品和服务,为了其今后产生的社会价值而矜矜业业。而我相信,商业的手段往往能够更高效的撬动社会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过去我一直在公益领域坚守,与我给自身太多的“标签”有关:我是读社科出身的,所以我要坚守在与公益、公共议题相关的领域。同时,公益领域自带的“奉献” “无私” “伟大“的这些光环也让我沉浸其中--来自外界的掌声和认可让我迷失了自己。然而当我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过后,我意识到我是否处在公益行业这个命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商业或公益行业,都不缺乏有价值的机构和项目,也不缺乏能让我发挥的空间和平台。我的选择范围也因此放宽,人生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自我发现之后呢?调整航道,作出改变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自我观察、发现和分析过后,行动往往还是最艰难的部分:放弃手头上的所有offer,从零开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其中的一个Fellowship项目,放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初三个月的努力付之于东海;意味着失去一个和优秀人才连接的平台....…而更让人感到恐惧的,也许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后要面对全新领域的一切未知数。
这种种的担心让我持续焦虑了整整一个月,但是在和Alice聊天过后,我跳出了自己的思维误区,利用“以终为始”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它要求我们要放大自己的视角,从整个人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并且以此为指引来主动设计和创造自己的人生。”
在“自我发现”的旅程当中,我已经明确了这一时期内自己在事业上的目标:希望能够帮助有价值的机构进行规模化和达到影响力最大化,而是否公益领域其实不是重点。在这个基准下进行逆向思考:
---这一时期内,自己在职业上的“endgame”是 -- 希望能够帮助有价值的机构规模化和达到影响力最大化。
--实现规模化和影响力最大化需要有什么前提--有商业的思维方式还有技能去分析机构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判断组织是否有足够的运营能力?如何募集资金等等…我需要学习和掌握更扎实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 现有的offer是否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公益领域在中国略为滞后的发展环境暂且不能够帮助我掌握所需的各项商业技能。所以我应该调整方向,作出改变,重新出发。
选择fellowship program能够为我带来更多的“光环”和来自他人的“认可”,可是当对自己的内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后,我明白我所需要的不是来自外在的掌声和认可,我内在渴望的是在一个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学习相应的技能,以达到我最终的目的:帮助有价值的机构成长。当我发出了“reject offer”的那一刻起,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轻松,因为这个决定是真正“从心”的决定,是内部和外部达成一致性后所作出的选择。
有人说过,作出改变其实不需要勇气,“因为当你认清自己以后,做出改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维持现状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如果你足够“幸运”,属于你的道路恰好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那么也许这条路相对来说会走的更顺利;而另一些人,也许没那么“幸运”,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流泪流汗,开山垦荒才能杀出一条血路,那么这条路需要面临更多的孤独甚至是自我怀疑。但我相信,当你内在的“根基”,你对自我的认知足够扎实、清晰的时候,你一定能坚持走完这条路。当十年、二十年后再回看这条路,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对自己说句“不后悔”。
说了这么多,什么是自我发现呢?我们为什么需要自我发现呢?我们应该如何开始自我发现的旅程呢?
如果用几个词去描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那应该会是:不急不躁,内心平和。对于我来说,自我发现就是找到自己“内心”的过程:自己内心坚守的价值观是什么?做什么事情、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自己感觉幸福?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和人生意义。这是我们的“根基”,让我们面临生活巨变的时候依旧能够处事不惊,坦然面对。
自我发现帮助我进行选择:我做出一个选择是因为这个选择能让我幸福,而不是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期待或来自于本身的恐惧。人的一生很长,但也很短,我要活给自己看,而不是给别人看。外界的掌声、目光、认可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却无法与来自内在的愉悦相较。
自我发现教会我如何拒绝:拒绝多余的社交、多余的感情和工作任务,因为我学会基于自己的“endgame”去给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排除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而省下精力和时间去珍惜那些“值得”的人和事。
自我发现鼓励我积极争取(be proactive):在过去的半年中经常会有学弟学妹找我“解铃”,当我们一起努力找到另一种生活、工作的可能性时,他们往往会退缩、不愿意行动:害怕走出舒适圈后面临的一切不确定性。回到前面提过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作者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艰难的环境其实不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发展,在艰难的环境中人如何回应外部环境才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发展。
面临困境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努力克服困难,这都是你的个人“选择”。当我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后,我的内在驱动力马达全开,我不再过多的思考未来种种可能面对的困境和风险,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迈出第一步。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当你的内心有强烈的渴望去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感应到你的能量,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回应你的诉求。这个听起来很玄乎,但的确是我的真实体验 。
也有人会问我,我们应该如何开启“自我发现之旅”,在我看来,这件事情不需要过多外力的作用,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早在一年前,我的前老板Kenny就开始有意无意的介绍相关的概念,但当时的我只是一笑而过,没有当真。直到半年前,当自己的生活发生巨变,陷入焦虑和迷茫的情绪,和经历身份认同感危机的时候,我才开始走上这条道路。所以自我发现的旅程,往往需要一些“催化性”的事件来激发,并不需要过多刻意的追寻。
你目前的焦虑、迷茫、压抑或许就是一个开始的“契机”:你可以开始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状态?是因为个人的生活?工作?感情?社会压力?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写下来,你或许能够找到那个开始的入口。如果你找不到,没关系,就像我强调的,不需要刻意的追寻,只需要去观察、去感觉内心的感受。The universe will lead you to the right way eventually.
这半年的休整期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命中注定”(meant to be),没有这半年的休整期,我不会对Kenny带给我的自我启蒙有更多的了解,我不会遇到Celine和解聆人,我不会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不会开始事业的转型......
一切的一切,都是刚刚好。
感恩。
写于墨西哥坎昆。
201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