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光下的罪恶》
“是的,人之子的心里,也充满了邪恶,只要活着,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疯狂。”整体上,阿婆的故事里虽然回回有人死,但并不影响它们轻松愉快的本质。类似这样的偶发感叹(这句倒不是出自波罗口中)让人意识到这个眼睛里闪着狡黠绿光的小胡子内心必有的沉重一面——没人能见过如此多邪恶而不受影响。
《阳光》的整体设定和阿婆早几年的短篇Triangle at Rhodes有相似之处:男人克星女人宿敌的风情万种女演员在度假时离奇身亡,同行的绿帽丈夫和新晋裙下之臣,以及后者的妻子都在嫌疑人之列。不过这种相似基本集中在前半篇。
在水落石出之前,这个案件里的red herring格外多,其中还包括波罗口述的“scenario B”。有意思的部分是波罗解释了他常用的那种“捡面包渣”推理法——就像给被打乱的拼图找到正确的嵌入口。
阿婆是真的爱给配角拉郎配。
2.《牙医谋杀案》
"One, two, buckle my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lay them straight
Nine, ten, begin again."
这一部我更喜欢剧版的改编。开头哼唱的那个有点诡异的童谣很能渲染气氛,对几个人物的身份的修改也让故事线显得更简洁有说服力,原著里嫌犯混淆视听的手段稍嫌多了些,觉得不够聪明。
这部的核心是“受害者是谁”和“谁是受害者”,其中还穿插了一点对英国政治生态的观察和对间谍的调侃。案件之外,这本书的章节名应该是波罗系列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之一了。
3.《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谎话就是把一些没发生过得事情说成已经发生过。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能发生一件事。在那一时间、那一地点,无数其他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而对我来说,只要想到一件没发生过的事,所有其他没发生过的事就都会朝我的脑中涌来。……而要是我的脑海中充满了这些东西,我怕我会忘记站稳并扶好栏杆,然后就掉下去摔死。”
“人们吩咐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往往说得含糊不清,也没什么道理。比如,人们常说‘安静’,但不会告诉你要安静多久。有时你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践踏草坪’,其实它应该写清楚到底是‘请勿见他这块牌子周围的草坪’,还是‘请勿践踏本公园内的所有草坪’,因为其实还有很多草坪是可以让人踏的。“
”以下是我行为问题的部分表现:A.长时间不跟人说话;B.长时间不吃不喝;C.不喜欢被人碰;D.生气或困惑时尖叫;E.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F.生气或困惑时砸东西;G.呻吟;H.不喜欢黄色或褐色的东西,绝不碰黄色或褐色的东西;I.绝不再用被别人碰过的牙刷;J.不进食相互触碰过的不同事物;K.觉察不到别人在生我的气;L.从来不笑;……“
”……如果你迷失在时间里,就好比迷失在沙漠里,不同的是你无法看到这片‘沙漠’,因为它不是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时间表,它能防止我迷失在时间里。“
阿弗,一个自闭症男孩,也是本书的主人公,这样描述着自己脑内的各种想法——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有逻辑多了。
这个故事是从爱丽丝的镜子的另一边看回来:”波段“不同的他们或许就是这样看待这个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世界的,顺便提出一些习以为常的人永远不会提的问题。
从发现小狗威灵顿身上戳着的那把铁叉开始,阿弗一不小心——好吧,也算是他故意的——就完成了一场冒险。他在火车行李架上躲过整个路程,在伦敦地铁里捉过老鼠,成功让妈妈”起死回生“,顺便找到了杀狗凶手。
用天真客观的口吻描述的生活艰难,虽然读起来不艰难,但大概是真的艰难。
4.《H庄园的午餐》
又一次,富有的老太被杀了。美丽的年轻继承人倒是活着,死的是另一个没继承到什么的美丽的年轻人,而前者是头号嫌犯:动机(情+财)和作案机会(一盘亲手做的三明治)俱在,波罗有点不情愿地被拽来翻案。
这也算是个“灯下黑”的案子,结案的方式设计得也相当巧妙。真相大白之后回头再看波罗打探消息时问出来的针头线脑,其实是面包屑一样的有用线索。
少不了的依然是阿婆对英国人某些特性的打趣。
“毕索普太太是一位秉持保守的习惯和观念的女士。她对外国人抱有强烈的反感,而波洛又无疑是个地道的外国人。她非常冷淡地接待他,用厌恶和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波洛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他得意扬扬地提起最近拜访桑德灵厄姆的事,他仰慕地说起那位皇亲贵胄的平易近人与慷慨仁慈。……毕索普太太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关注王室贵族的动向,这下她被波洛震慑到了。毕竟,如果他们都把波洛先生奉为座上宾,嗯,当然,情况就大不同啦。……很快,她和波洛先生就愉快地谈论起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关于公主挑选合适的未来夫婿的问题。”
5.《好人难寻》
即便是译本,作者的南方口音依然从字里行间透出来。天主教影响深厚的地方,不强调善恶道德似乎是不行的,但这似乎也是各种不道德的来源——大热的天,神父系得严实的领口,“上帝旨意”的压力,人们不是言不由衷,就是神经紧张到崩断。
这十个故事基本都以某种程度的暴力而终结,从出游全家老小被枪杀、智障女被新婚丈夫丢在路边小酒馆,到残疾女的木腿被骗走(犯人之前还骗过别的姑娘的眼睛——rocket是你么rocket),或是破坏了农村“平衡”的波兰难民劳工死在拖拉机轮下,死亡来得这样频繁,以至于三个故事之后你会开始期待下一个故事里死者的出现。
但死亡并不带来怜悯同情之类的感受。或许是因为他们到来得都太突然,都像太白天放的冷枪,像头骨、像金属撞击子弹的声音,像顿悟。
“流浪汉站在那里望着她,没有搭话。他转身面向落日,慢慢挥舞着那只完整的胳膊和另一只残缺的胳膊,比划出一大片天空,他的身形摆成了一个扭曲的十字。老妇人把胳膊抱在胸前紧盯着他,好像她是太阳的主人。女儿脑袋凑向前,也望着他,一双胖乎乎的手无措地垂于腕下。她一头略带粉色的金色长发,眼睛蓝得好似跟孔雀的脖子一个颜色。”
6.《波洛圣诞探案记》
虽然名字挺着像波洛小试牛刀的短篇集,但它其实是个常规长度的案件,而且还挺有意思。破案的关键词大概是“盲区”?
基本上来说,过节的气氛是很危险的。一大家子人凑到一起,完全不缺分分钟可以升级成肢体冲突的陈年老恨。下一分钟,你的餐叉就在对面那人的眼眶里打晃悠了。
“圣诞节洋溢着友善的气氛,确实如此……但它是‘装出来的’。旧日的争吵平息下来,原本意见不合的人同意再一次和解,虽然只是暂时的。”……“圣诞节,意味着一整年都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再次团聚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压力。那些脾气不怎么好的人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让自己表现得和蔼可亲。”……“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压力加身体不适,很有可能使原本只是轻微的厌恶和不重要的意见不合突然升级,表现得更为严重。……如果你要人为地建起堤坝抑制本性的流露,我的朋友,那堤坝迟早会崩塌,酿成大洪灾!”
所以你看,过年其实很危险的。
7.《死亡约会》
挺喜欢在铺陈阶段对邪恶老太一家人的描写:一只坐在大网中央的老蜘蛛,周围捆着的都是她想操纵的人;习以为常的被操纵者,也丧失了逃走的动力。
虽然分析各色人等心理的部分挺有意思,但我不是很喜欢“路人甲犯案”类的解释。
结尾把一对对男女都凑好了,是为了满足波罗的强迫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