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君之才,古莫有之
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小六龄童少年得志、事业日趋辉煌的1996年,却不幸被白血病缠身。小六龄童生病住院的六个月时间里,六小龄童也赔了他六个月。
一、最美的年华,最美的遗嘱
六小龄童说,“其实真正让我喜欢孙悟空,了解孙悟空,爱上孙悟空,想演孙悟空,是从我哥哥在这六个月当中给我讲《西游记》的故事。
六小龄童临终前告诉弟弟,“他说只有当你演成美猴王的时候,你才能看见我。”六小龄童说,“所以哥哥临终一句话改变了我的艺术追求。
别无选择、义不容辞地,我必须要去演孙悟空,而且要演好孙悟空。我认为就是必须要演成功孙悟空。”
二、苦练七十二变,笑对81难
六小龄童出演《西游记》时,父亲曾送给他1000张猴的动作照片,希望他能仔细揣摩,将猴性与人性融合,塑造一个完美的孙悟空。
1983年夏天,六小龄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拍摄“猴王问世”时的留影。六小龄童说:“站在景色宜人的花果山水帘洞前,我一幅踌躇满志的表情,其实,拍戏时差点把性命丢在这里。”
六小龄童23岁时,父亲章宗义带着他参加了《西游记》的试镜,在父亲用嘴“敲”出的锣鼓点中,六小龄童成功演了一折《三借芭蕉扇》。从小苦练戏剧功夫,又有父亲和哥哥的言传身教。猴戏,他演得如鱼得水。但是当《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让他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六小龄童则有些为难,他勉强表演了一个“猴子偷桃”,因为紧张,他把桃子比划成西瓜那么大。当时最困扰六小龄童的就是如何将程式化的戏曲表演向生活化的影视表演转变。
“高中时期的我非常执拗,对于未来之路的设想只有一条——演戏。只要让我演戏,宁愿放弃 铁饭碗 ,放弃上海户口;不论是绍剧、越剧还是昆剧
只要让演戏,绝不挑拣
“如果没有经过传统戏剧的训练,想要超越我塑造的孙悟空,那是没有可能的。”
披上一身猴毛,唯一可以使用的“传神”工具就是眼睛。
练习火眼金睛的秘方:“我经常爬到山坡或者屋顶上去看日出。即便是眼睛被强光刺得酸痛、流泪,我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我也会远望天上的飞鸟,看着它们飘忽地来去,一直盯着它们变成小黑点为止。”
在拍摄现场,同事们都避开聚光灯的时候,六小龄童将眼睛追逐着聚光灯,一动不动地盯,直到流出泪水,因为流泪以后眼睛就会显得灵活有神。
“你的缺陷,都有可能变成你的优点。”
六小龄童说,他原本400度的近视加上200度的散光,摘掉眼镜,眼神空洞无物,可是经过一番苦练,他终于练得一双火眼金睛。
“西天取经之路,怎一个 累 字了得?人声嘈杂中,靠着山崖也能即刻入睡。
三、年少要稳重,年老要童心
六小龄童虽然已经57岁,但头发乌黑,向后梳得溜光水滑。
“看似失去,其实得到了更多”
2016年春节,恰逢猴年,加之年初《猴王世家》的酝酿,观众纷纷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但观众没能见到“大圣”的踪影。
“其实不上比上好。”六小龄童讲“我上春晚,大家只是看到一个节目,但是不上春晚,我却看到了观众对我的爱。我本来是央视的员工,春晚是随叫随到的。每个导演的思路是不同的。我没有上春晚,但是我到了美国时代广场,和全世界的观众拜年,所以看似失去,其实得到了更多。”
六小龄童23岁拍《西游记》,29岁成名,他在孙悟空的皮毛之下,享受着这个角色给他的荣耀,也淡然要面对出名带给他的负担。
一生只做一件事
29岁成名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大众的视野里,他渐渐学会在充满揣测、艳羡或质疑的目光中求得生存。正如他学会一套程式化的戏曲动作就可套用在戏曲表演中,他在一次次的采访中生成了一套滴水不漏的话语体系。
观众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何等生机勃发,它不屈服于任何的权威,它充满了挑战性与可能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捡起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终生受用。
因为孙悟空,章金莱的人生都停滞或纠缠在这个角色中,在巨大的声名包围中,也可以看到这位老前辈带着他那个时代的正统和认真以及对这个时代的善意不停奔波。
“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父亲章宗义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