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群体里,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依靠的是群体作出的共同的观念。比如吧,写的文章,如何才算是一篇好文章,那么往往是通过数据说话的,被多少媒体转载了,有多少的阅读量了,有多少的粉丝量了,留言数达到多少,有多少打赏等等。其实这里存在一个群体效应,有的文章并不是多么出众,只是因为转载的平台多了,其他的平台才效法,读者是因为看到已经存在的点击量才继续点进去看的。
为什么简书里面一篇文章和另一篇文章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惊人的差距,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本身就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吗?也不见得吧。也许只是其中一篇好运,先被很多读者看到,然后导致读者量自然而然的上升,因为很多读者并不是靠真的文字实力去判断是否有必要读一下此文,而是觉得那么多的读者量了,相比有可读之处,所以我也应当看一下,准不会错。而读者量少的也就相当于被认可的少了,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文章上,不如按照读者量来确定自己应该读哪篇文章。
按照大众的评判来觉得自己是否应该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世上写文的人太多了,写出的书也太多了,而且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文章或书的可读性,每一本都这样,那么我们读过的渣书一定多余好书,我们浪费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也是不可计数的。
不过光靠大众的眼光有时候也是会出问题,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果过于在意大众的评论则会陷入创作的困境:
困境一:失去信心
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如果写了文章后希望得到学多阅读量和评论是不现实的,或许是因为写的人水平有限,有时候水平可以但没有掌握新媒体的写作技巧,不能博人眼球,也会导致阅读量有限。这时候有可能会失去信心。为了增加阅读量,写作者可能会过度关注写作以外的形式,比如形式上的花哨,标题上的博人眼球等,而减少了对内容的考虑。
困境二:变得浮躁
因为把群体的赏识当作是衡量自己写作是否成功的标准,就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比如现在的喜欢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就不断把嚼烂了的心灵小品改头换面一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此博得大众的青睐。原本是在写作中寻找到快乐,结果却迷失在写作的“名利场”。
困境三:容易遭忽悠
因为以群体的共识当作自己写作是否有成就的标准,我们会被各色各样的夸大其词的广告所吸引。某某写作培训学校打出的广告就是“保证你每年发表文章在50篇以上…”很多写作者因为被这样的广告吸引了眼球而加入这种培训班,结果发现,写作并不是靠培训可以提高的,以发表文章作为写文的目的显得特别奇怪,最后发现写作变成了一件世俗的事情。
我以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更多的依靠群体的共识来选择我们看的书,一般来说,书的读者群越大,书的持续时间越长,可以就此得出此书值得一读的结论。然而,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觉得要小心群体的效应,小心在依靠群体的共识来写作的时候,变得信心不足,像许多大众一样的浮躁,遭到社会一些培训组织的忽悠。写作是一件与写作者灵魂很近的事情,应该要有一个相对纯净的创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