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是爱和工作。弗洛伊德何方神圣,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在这里引用弗大师的语录,是想说,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人生存的手段,更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这里,爱暂且不讨论,毕竟有了面包才会有爱。且说工作,这里所说的工作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朝九晚五或996,或是企业家科学家,或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农民渔夫,也可是全职妈妈,是一切可以让你每日有所做为的事情。
对于何以解忧,有很多说法,比如何以解忧,唯有撸猫;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最众所周知的就是,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其实,不论是撸猫、逗狗,还是喝杜康酒,或是暴富,本质上就是你要有事可做,有所为,有工作。
如果说工作是为了生存,那么是不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不用工作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答案不言自明。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管理学、美学等领域。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马斯洛自身也到达了他在需要层次理论里的最高境界--自我实际。
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首先是生物体,但最终是精神体。不工作,无所事事的生活在精神上是痛苦的。
香港首富李嘉诚,从12岁开始工作,到90岁宣布退休,工作了78年。工作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钱财已经万贯,受到众人的尊重与敬仰,工作的动力在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有像屠呦呦这样的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做研究,工作与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有读者可能会说,日韩国家的女性在婚后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工作的,在家里相夫教子做家务。相夫教子做家务也是一种工作,工作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人每日有事可做的状态。日韩两国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影响,将相夫教子视为自身重要工作是受到社会认可的,自身权益也是受到保障的。中国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能顶半边天的女汉子,女性在承受了一定工作压力的同时,社会地位比日韩两国女性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性别差距报告,中国排第100位,日本排第114位,韩国排第118位。
同时,在中国做全职妈妈是有风险的。这种现象在影视题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根据亦舒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以及最近正在热播的由刘涛主演的《我们都要好好的》,无不在告诉中国女性们,快来看,一个女人不工作,在家当全职妈妈的下场是多么的悲惨,一个被丈夫抛弃又失去儿子的抚养权,一个被丈夫忽视进而抑郁自杀,最终她们都是因为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从而获得新生。
再说说身边的例子。
一个朋友的孩子,高中未毕业便不肯再学习,无论父母亲朋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抑或威逼利诱,恐吓威胁,无奈这孩子坚如磐石,油盐不进。一说不听,再说大闹,三说要跳楼。如此下来,没人再劝说,任由她去。这孩子,一开始是不着家,每日出去玩乐,几个月后便说玩够了。再接着,日日在家吃了睡,睡醒玩手机,玩了再睡再吃,日夜颠倒,如此循环几个月后,自己说这样的日子太没意思,去工作了。以她家的经济条件,不工作也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活,虽然只能做些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等学历技能要求不高、收入又比较低的工作,但好在每日有事可做,内心便不会那么空虚。人是需要归属感的,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自然而然的会出现在内心里,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
还有一个朋友,早年做生意,颇有积蓄,别的不爱买,就是爱买房。如今,几套房产在手,租金便可供一家人生活。夫妻二人便不再工作,早早过起了退休养老生活。按理说,天天在家养着,无世事纷扰,生活地无忧无虑吧。其实不然,朋友现在的生活状况是隔三差五往医院跑,身体上大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看来,太清闲也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的。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工作更多地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上有父母要孝敬,下有子女要抚养,自己也需要工作来生存养老,生活上的种种,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将工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平常心去对待,无论做什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人生的旅程。人生本无意义,存在纯属偶然。既然一切到头皆是空,我们只能选择体验人生的过程,去爱,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