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单纯操弄权谋显然是不够的。无辙迹、无瑕谪,只是确保了主导权之所在,被动防范失控失序,无法达成建设性的发展目标。因此,领导人要做的第二步,就是捏合团队聚拢人心。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一家企业,或者是一个实体,无非是人与物两个部分构成。在老子看来,企业的有效运作,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与物的有效调配与运用。人与物,有个先后顺序,人重于物。企业治理,首在得人。《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这么一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只有当你能够爱护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这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之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那么企业的治理,同样循着这样一个思路,首先是建立基本团队,起家的子弟兵、老干部,而后是充实一般员工。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就形成了企业伦理。首先是要善待老部下,充分重视他们对企业做出的后来者无可企及的贡献,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尊崇地位,以及与领导人的特殊情感与特殊关系,以为后来者所追慕效法。
当然,这里面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草创时期,一些老部下或许能冲能打,但是未必具备企业做大之后方面大员所必须的格局和素质,这时候,在养和用之间,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荣衔、待遇不可吝惜,而权柄的授予却要用人唯才。这不单是对老部下的爱护,同时也是为真正有能力有追求的新晋员工腾出了事业发展、个人进步的空间。企业伦理,崇老重贤,这,才是不弃人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么,推己及人,爱人爱物,这样,企业在发展层面的价值观就树立起来了,所谓“袭明”,就是沿袭、弘扬至真至善的光明大道。
按说,这段话到这儿,意思已经很完整了。但是老子又追加了一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是什么意思呢?
前头说的种种心得,其实还只是治政的纲要,而面对具体事例的操作心得,并不是靠着几句话就能充分运用纯熟的。企业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团队治理经验也是一步一步累积而来。这其中,如果有一些成功的心得、可取的做法,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是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其实也是一种反面的警醒。《新唐书·魏征传》中有这样一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里,得与失都是值得后人揣摩借鉴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的其实正是这个道理。
通过学习借鉴以及亲身摸索,领导人逐步掌握了控驭全局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在儒家看来,能做到这个份上就已经很好了,但老子却认为,这还不算是至善的境地。更进一步,就是要学会收敛行藏。很多事,如果是刻意为之,比如收买人心,固然比不做要好很多,但总是让人觉得目的性很强,效果多多少少是要打点折扣的,反不如以率性而为的姿态,让员工觉得领导人本性就是尊重下属、重视员工,更能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笼络人心的境界差异。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高人,看着大大咧咧、土得掉渣,看学历也就是小学初中,但是一张口提纲挈领直奔要害,这一方面是个性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江湖经验的日积月累。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这就是“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的精义所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