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转,是指小说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不断地将事情的发展朝一种可能性上牵引而去,不断渲染,在事情发展到顶点之时,却通过另一种结果予以突然揭晓,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使小说的意义达到新的高度。这种表现手法又叫 欧·亨利式结尾 。这种突转,可以是喜事变悲,也可以是悲事转喜;可以是顺境转逆,也可以是逆境转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一种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效果。
“文似看山不喜平”、“凤头、猪肚、豹尾。”结尾突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杨汗光的《美国刀》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闻名方圆几百里,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缓缓流过……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让我们想要知道姐姐为什么会突然要做一个美国人,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文章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文章结尾“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这样写使文章有波澜,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引人入胜。
语教三班 袁茹芳
219306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