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起,新个税细则正式施行。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然而奇怪的是,如果仅仅为了减税刺激经济,直接提高起征点或降低税率更加简单,如此大费周章打通税务、人社、民政、住建等多个部门,并在全国内开展免费培训,引导公民主动申报抵扣,其目的绝不仅仅在此,因此本文试图梳理税改的前因,对专项附加扣除条目进行剖析,解读税改背后的真实目的。
富兰克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避免,税收与死亡。”
马克思说过:“打倒税收的背后,就是打倒国家。”
税收,任何时候都是一国政府得以运转的基石,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的动员力量。
商鞅用编户齐民的方法,清查人口征收租赋徭役,极大的提高了秦国的动员能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通过盐铁专卖制度,采用间接税的方式,寓税于价充盈了国库,最终打赢了对匈奴的百年战争。
雍正“摊丁入亩”田赋由按人头收取改为按地收税,同时清丈全国土地,极大的增加了国库收入,开创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以上例子无一不显示出税收对于国力的重要意义,也时刻提醒我们只有顺应生产力发展,不断改革税制,才能发挥税收调节贫富,积蓄国力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改革的巨大阻力,从唐德宗对房产开征的间架税,到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再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触动了利益集团的痛处,最后人亡政息引后人嗟叹。
而今,我们开启了新一轮个税的改革,正是基于相同的逻辑。经济“L”型新常态,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大背景下,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失去了腾挪空间,只有依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建拉动投资,这也是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那么问题来了,财政支出的钱从哪来?
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一直是强中央弱地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往往入不敷出,地方财政大量依靠土地出让金,但在房地产调控的红线下,这条开源之路也无法走通。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城投债规模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只剩下了收税这一条路。
这里看似是个悖论,一方面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又需要收税来保证投资,那么只剩下扩大纳税主体,降低税率这一条路。所以我们看到了企业层面营业税改增值税,同时降低增值税税率;个人层面社保合并税务部门征收,同时个税起征点提高。
然而这一系列措施的结果是财政收入不降反增,央妈更是罕见发文怼财政部“不是真积极”。这里往往又另一个争论,我们的税真的很重吗?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企业的总税率远远高于美国的总税率。2016年,美国企业的总税率是44%,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总税率达到68%。而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美国约为25%,而中目前在17.5%左右。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国以相对较高的平均税率,税收收入反而比美国还低。这只有一种解释,我国的税收效率远低于美国,需要通过改革提高征收效率。
正如中国古代贫民依附豪强成为隐户规避丁税,土地挂靠免税阶层偷逃田赋,如今的中小企业面对高企的税率普遍选择偷税漏税,导致纳税主体缺失,为了补足财政收入缺口又不得不提高税率,导致经济环境出现恶性循环。
现代税收体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节收入分配,而我国在流通环节征收的间接税占比高达70%,与之相比美国的直接税达到87%,其中的个人所得税更是占到美国联邦税收收入的71%。这与调节收入的功能背道而驰,原因在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本质上是对需求和消费征税,然而消费有边际递减效应,收入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率越低,因而间接税具有“累退”的性质,而非“累进”。因此,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直接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必由之路。
前文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为什么要改革税制,以及为什么选择个税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目的就在于理清顶层设计的思路,更好的推理进一步措施。接下来着重分析本轮个税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作为一个普通纳税人的应对之道。为此,笔者专门下载了“个人所得税APP”,亲身体验了一把个人报税,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如果国家单纯为了减税降赋,那么直接把起征点直接从5000提到10000即可,还能极大的降低征税成本,何必折腾税务部门通报核查又让老百姓忙于材料申报,任何当下看似不合理的手段,背后一定蕴藏着合理的逻辑。
首先来看本次税改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可以简单的将其分成四大类:教育、医疗、房地产、养老。看出其中的玄机了吗?这四个行业既是目前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是未来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利益(房地产已经是了)。这也就意味着是未来最肥美的几块韭菜田,税务部门怎肯轻易放过?然而目前这些行业都面临信息不足,征税成本高昂的情况。让个人申报其实就是想动员群众力量来收集行业数据,为了以后更好的对这些行业征税。
数据,才是本次个税改革最大的目的。让税收变成一场“人民战争”,让隐匿收入偷逃税款者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举个例子,依据法规个人出租房产需要缴纳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然而却一直难以监管备案。估计目前我国年租金规模约1.38万亿元,而这1.38万亿中究竟有多少真正应税?而通过租客申报,将原本未在政府备案的租赁合同等信息汇聚起来,未来就可以对这一庞大的市场开征所得税。更进一步的,掌握了大量真实房产信息后,开征房产税也就有了数据支撑。
又如教育行业,目前教育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仅限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但未来一定会推广到更多的教育支出上,比如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等等,这样会倒逼培训机构向个人开具发票,税务部门可以拿到更加真实准确的收入数据,让现在普遍偷逃税款的情况得以避免。
再比如最近广大同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盗用的情况。其实企业盗用个人信息,在账面上向其发放“工资”,是比较常见的初级避税手段,通过增加账面支出抵消收入,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之前大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被盗用,然而现在申报专项附加扣除时则会发现存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任职受雇信息。个人申诉的同时,也让税务部门掌握了一大批企业做假账的数据信息,对偷逃的税款可以展开追查。
有了数据,税务部门就是天眼一般的存在。美国国家税务局(IRS)掌握着全美所有居民的报税信息,因而可以轻松将FBI都无可奈何的黑帮教父送入监狱。完成了这一轮大数据的收集工作,下一步必然是用好大数据进行精准征税。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某人申报的收入与其所处地区、行业相差甚远,那么税务部门即可对其进行调查,这样也降低的稽核成本,提高征税效率。
当然,现在收集的数据还都比较基础,例如按支出条目定额而非实际支出抵扣,数据的质量也比较低。这主要是为了培养习惯,方便普通居民上手,养成主动报税的习惯。未来可用于专项附加扣除的条目会越来越多,抵扣金额也会越来越细化。由此会创造一个新的服务行业——私人税务代理或税务律师,由代理会计师协助家庭进行报税。
本文写到此,突然看到一篇《房东跟租客说,你要是申报租房抵扣个税,房子就不租给你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看似减税的初衷落空,精明的房东有的是办法转嫁成本。然而文章却忽略了此番改革的目的并非直接向租房市场下刀征税,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摸排行业数据。为避免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顶层设计更可能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试点开征,近期应当不会针对房东征收所得税。果不其然,在文章发酵之后,税务局立马出面表态:暂无加强征管的通知,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规定中,允许房客扣除依据是有租赁合同就行,而不是租赁发票(注:房东需要缴税才能提供发票),其实就考虑了这一担忧。
而在关键的数据申报上,房东却无可奈何,处于完全弱势的地位。在申报住房租金专项扣除时,仅需要填写出租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即可,而这些信息在签订租房合同时都会填写,租客只需要找到合同就可以自行申报,完全无需征得其同意。如此税务部门可以轻松的拿到大量租赁房屋信息,再配合房管局的数据,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得到每个家庭的资产状况,以此更加精准的征税。同时,大量不规范的租房市场例如群租房、隔断房也会得以清查,对于规范租赁市场也有积极作用。(当然这么一来低端租赁房供给会减少,配合一线城市控制人口的政策,房屋租赁价格还是会上涨,具体分析可以参看本人8月份的文章)
看到这里,不禁想把税务部门和某自称大数据公司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对比:
用减税吸引居民申报以获得数据,用简单的流程培养居民习惯,然后细化申报条目,最终实现精准征税的目的;
用红包吸引消费者注册使用以获得数据,用简单的折扣培养用户习惯,然后细化优惠规则,最终实现精准营销的目的。
文章至此简单介绍了个税改革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并简要推理了后续税制改革的方向。在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普通纳税人应做的就是加快学习税则,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制度的框架内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新一轮的变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