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孔子说:“申枨也有欲望,哪里能达到刚正。”
有人就从孔子的这段简短的对话推理出,刚的特点就是无欲,求己不求人。进而造出成语:无欲则刚。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很多人把无欲则刚当做自己修养的标准,甚至于当做自己拒绝所谓诱惑的盾牌,很受人推崇,甚至是自我疗愈的强心剂。
这个成语本身就不可能成立,无欲,生而为人,能无欲吗?除非你死了,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据说一妇人说你们现在吃的薇不也是周的吗?结果,这两位就绝食而死。死了就刚,这怕不是孔子追求的吧!
孔子说的是事实而已,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会有软肋,要想达到是有难度的。他也说,“刚、毅、木、讷,近仁。”仁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他的弟子里,颜回最优秀,也只三月不违仁而已。这和儒家的大同社会很相似,是最高理想。
尽管难以达到,我们仍然努力去做,努力摆脱物欲之束缚,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就好,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样也许就会接近刚,接近仁了。
现实中很多人被外物所奴役,很多领导干部被金钱美色等等腐蚀,迷惑,走入歧途,就是放大了自己的欲望,也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欲望。曾经有行贿的人说过,只要用心,没有拿不下的官员。当官的要想做到无欲则刚真是很难。
那,孔子提倡人们无欲吗?我想是不会的。因为他老人家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只不过,一切都要合乎礼仪而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合乎礼仪的名利,孔子自然是接受的。
无欲则刚,这种追求是不合乎人道的,违背了人性。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追求,那简直是污蔑。
存天理,灭人欲。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以后别说,无欲则刚出自《论语》,最多是出自对《论语》该段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