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不绝于耳。烟花,在窗外的空中盛放,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的绽放出年的盛会。2017,在乡人们轰轰烈烈的热闹声中,“盛情难却”的到来了。
乡人对“年”的区分意识,是在除夕子时放了“开门”的鞭炮后,才划分“去年”和“今年”的。也就是说,除夕夜的子时后才是新的一年到来了。除夕夜子时始,热闹非凡。只有等到“开门迎新”的炮竹声停息后,才恢复夜的宁静。对每年一成不变的习俗,已经麻木甚或有些倦怠了的我,只希望噪声快快隐去。
近年,除夕子夜的鞭炮声渐少了些。这原因有二 : 一是国家提出环保意识,减少空气污染,人们也便有遵循着做了。二是好多乡人在县、市区买了房,搬到新家过春节去了。
虽说鞭炮是代表节日的盛典之一,但是,集中燃放产生的硫化氢弥漫在空气中,过则为害。只要节日的心情和气氛不减,少了大气污染,未尝不可,综其总体来说,实则是一件好事。
我是不敢燃放炮竹的。小时,喜看炮竹爆炸时的烈光异响,还欢呼雀跃的。要是白天,闻听有鞭炮声,还会走家串户的去看。在震耳欲聋的声响前,一边双手捂耳,一边睁大眼睛看着地上飞起的纸花乱溅,待到响声停止,便会低头搜寻未燃放的颗粒,捡起细看,只要还有引线存在的,就是“响炮”,“好炮”,捡到手了,兴高采烈的要求大人们燃放。若是没有了灰色引线的,那是“闷炮”,就是内里没开花实则已燃尽的炮粒儿。偶有小些年岁的孩子,捡起“闷炮”,求着大人们燃放。大人不好扫了孩子的兴致,便装腔作势的用烟头点着,随手一扔,甩出去远远地,嘴里喊出“砰——啪——”的巨响来,惹得孩儿一阵拍手欢笑 : 我捡到好的炮仗了!
小时候,过年的炮竹是节日喜庆的装点,是孩儿们追逐的欢乐,是心的期盼,是成长路上的美丽风景。或许,多年以后,那些曾经追寻过的美好,只能在朦胧的记忆中,慢慢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