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走的行动机会
理想中的自己:晨光初照的早上6点,面对保留着身体余温的柔软床被的挽留,我们毅然决然推开被单,一想到自己日日夜夜想要达成或财富自由、或网络红人、或著名写手等等的目标,便不由得燃起熊熊的奋斗之火,10分钟洗涮完毕出门;
在公交上无处可坐的你,依然单手拉着挂手,一边不断地背着单词APP里面的2000个单词,工作8小时,你全力以赴,效率奇高完成了工作职责内外的事情;
下班后你捧着厚厚的书籍,践行着下班后2小时、4小时决定你未来成长空间的理念,默默祈祷将来能够不用这么辛苦。
回到现实中,更多的应该是:太阳已经透过飘窗火辣辣照着你,闹钟响了又响,你一看再不起床就要迟到扣半天工资,无奈起身;
公交上想着今天没位置坐,背单词效率太低,然后就顺手打开昨晚刚下好的韩剧;
下班后你已经累得葛优躺一般,打开朋友圈刷了一条又一条,最后该洗澡睡觉了!
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与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相比,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该行动的机会选择了做其他更简单以及更有诱惑力的事情,比如赖床、看剧、刷朋友圈,那如何才能在行动的机会溜走前抓住它,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呢?
为目标的实现做准备
先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曾在康斯坦茨大学校园做过一项《圣诞写作》的实验,他们拦住正在赶赴期末考试考场的学生并邀请他们参加一项对现代人度假方式的调查,同意参加者被要求在假期中写一篇光宇如果过圣诞节的短文,这篇文章必须在圣诞节过后48小时内完成并寄出,其中一半的学生还得到了额外的指示:要当场决定何时何地进行写作,并写出来交给实验者,之后他们便奔赴考场了。
圣诞节过后,经过统计发现,没有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有32%上交了作文,而在有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有71%上交了作文,是前者的两倍多,极其简单的干预实验竟造成了2倍的目标完成率。
经过后续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只要确定时间、地点和方式,便能提高想做事情的达成率,并总结出了一种叫做“如果.......就.......”的简单句式,帮助人们对想要达成的目标做准备,举个栗子:
如果你想要早上6点起床,那么你的时间设定就是6点,地点是卧室,方式是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绝不赖床
翻译成“如果.....就.....”的句式就是
如果早上6点钟的闹钟一响,我就必须要马上起床,绝对不赖床
“如果....”其实就是一种场景预设,相当于你提前确定了时间、地点和方式做什么事,当你身处的场景与预设的场景一致时,比如早上6点的闹钟响起,大脑对应的应对方式也会被激发,也就触发“就.....”的部分,然后就开启自动执行程序。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问,“对啊,我是跟自己说如果早上6点闹钟一响,就马上起床,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起来呢?”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普遍都是把早起这件事情看做是一件轻易可以做到的事情,忽略了达成早起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比如一些说服自己放弃早起的想法:“昨晚太晚睡了,现在好累,让我多睡10分钟!”,“昨天加班,这么辛苦应该犒劳自己一下,早起计划明天再开始吧!”,“别人都是睡到8点多,我那么早起来干嘛?”.....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提前设想可能阻碍早起的想法,然后一个个提前破除,依旧是“如果....就......”的方式。
像如果我对自己说:昨晚太晚睡了,现在好累,让我多睡10分钟
我就回答:我现在在锻炼意志力,虽然很累,多睡10分钟很容易,但是我选择做更难的事——起床,用进废退,这次起得来,下次就更简单了。
如果我对自己说:昨天加班,这么辛苦应该犒劳自己一下,早起计划明天再开始吧!
我就回答: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我是在欺骗自己,为自己懒惰找借口,Now or Never,我必须要6点起床,没有任何借口。
同样的道理,你在想在公交上学英语、或者下班看书、健身都一样
如果在公交上没有座位,想看韩剧时
就可以对自己说:即使站着背单词比较吃力,但是这也是一种新的锻炼,无论在什么情境下我都能坚持背单词,与看韩剧相比,这对我的未来更有意义。
如果下班后8点到家里不想看书
就可以对自己说:你看下赵星就是坚持每天下班后写2个小时的文章,坚持了7年,最终成为畅销书作家,还有李嘉诚先生每天坚持6点起床开始新的生活,还有《垫底辣妹》里面的女主角沙耶加每天学习16个钟,最后超越40%的偏差值考上日本名校庆应大学,我相信我也可以的。
实验证明“如果.....就.....”无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能帮助人们更好抓住行动的机会,因为它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时间、地点和执行方式的触发点,一旦场景出现我们执行过之后便会加强这种触发,形成正循环,不过学会这种高效的方法之后,必须要注意不可轻视目标,而不去考虑达成目标行动中可能出现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唯有提前意识这些障碍因素并提前解决,才能保证在真正该行动的时机不让机会溜走,稳稳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