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以前是没有读过先生的书的,对于这种题目说实在的我也不大感兴趣,总觉得莫不是某种鸡汤文……可就是翻开看了,被序言中的三字吸引——真性情
现在读完,总觉得从先生的文字里读到了自己,藏得很深的自己。我想,当你读一本书时,偶感欣喜、偶感悲恸、偶感触动,且在快看到结尾处,又觉得前面某处没有看懂,反复回去找寻,有找不到时的无措感,找到时的释然感,大抵是因为喜欢吧!
-1-
里面有很多赞同的点,但也有我所不赞同的。如先生所述:
“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
他认为人生是一趟长途旅行,而且是没有目的的旅行。其实有时候我觉得不然,在我看来,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小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也不是一个小目标,我所谓的这个“小目标”应该说是一种有所期待,并不具象,反倒抽象,你也许做的事情并不为了某个具体的目标,你只是在默默做着,并无功利可言,本身就已足够。
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说明白这件事,好像有一个梗在那怎么也说不通
还是想到葫芦娃所说的“为了不为什么的坚持”有点相像吧!
现代人能做一个人本身已经很不易了,物欲横飞的时代,想要把控自己着实没那么容易。总有诱惑你抵挡不住,总有跌倒让你爬不起来,总有泥潭你走不出去,你是被浮躁的世界乱了阵脚,不知何去何从,该归于何处。
生而为人,本身已是幸事,还应当再奢求些什么呢?
你说无聊是一种常态,而这里的“常”只是经常的常,却不是正常的常,完全不相同。如果一个人每天尚为衣食奔波,又何谈无聊之说?这无聊必是相对于那些有闲暇时光却无处可用的人而言的,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能力做不一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选择泡吧、赌博、唱k等,有的人可能选择读书、旅行、摄影等,不同的选择必会有不同的结局。这是必然的。
-2-
周国平先生说,
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
这让我想起当时初中班上一个男生把一句话当做他的口头禅: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个男生很阳光,每日充满活力,记的很清楚的是乒乓球打的超级赞。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这大概是生活的极好状态。总是停留在过去的人,大抵是对现在有所不满,因素很多,也许过去在他或她的记忆里太过美好,又或者只是因为过去不可重来而平添更多精彩;同样,总是向往的人,并不能说有何不好之处,只是过于理想主义;现在,在某个瞬间就变成了过去,且逝去就再无法重圆。
人这种生物,有些事情你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事情确实是你无能为力的,做好自己,还是一样的话,本身就已不容易,你看哪,有多少人在找寻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
有时你可能会觉得生命多么不公,总是将那些不幸的事归于你。不幸的事情总要有人承担,呵,那是在考验你呢!那些靠着关系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人并不显得那么可敬,真正让人最敬佩的必当是那些经历过苦难挫折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之人。
尝试在泥泞中抬脚,总好过深陷此中不愿自拔。
-3-
不开玩笑的说,一直以来总是觉得人的忍耐力总是极强的,撇开最终走向极端的那些人不说,大部分人对于其所面临的苦难终究还是忍了下来。读到这里,我想,大概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精神。
生活在农村的人最懂其中艰辛。小时候,不像城中那么便利,爸爸出去打工(村里人都是如此,因为每个人家中都有娃要养活,老人需要赡养。),妈妈在家中种几亩地以维持家用,在自家土地旁边的沟渠处开垦荒地种点小菜,当天把菜拔了去,洗洗干净,用包装袋扎好,有时一元一把,有时两元一把。第二天起个大早赶集,看了一上午的小摊,只是卖点油烟钱。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小孩子们应当是最快乐的,白天在学校里疯闹,回家以后和村子里的小孩子玩一玩,很快天黑了,妈妈喊回去吃饭,吃完饭以后,就要熄灯了。(为了省电,不看会电视,也不点灯,夏天就在外面乘会凉,冬天就在被窝里待会,都是叙叙话,很快就睡着了。)
-4-
有时候也会觉得,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哲学,大概就是你听得稀里糊涂又仿佛有些了解的东西。(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又好像是自己瞎编的。)
适合静心。
可能就是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想啊想,也没什么,就是想的多了,自热而然就出来了如此多的对生命等的感悟罢。
-5-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真是一道送命题。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可以说明白。
生活还在继续,有家人亲人朋友在,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期待,很多地方没有到过,很多人未曾遇见……
人是个情感动物?嗯,是的。昨日,和一个朋友视频,她说,好想你们,自己一个人在外面都没有机会回去,虽然比较讨厌合肥这座城,可是有你们这群人。
弄不懂,也别太纠结,慢慢体味。
-6-
悲剧。
也许每个人都会碰见。
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
我喜欢去看一些悲剧电影,大概也是独特癖好之一。
也许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每每找到真正大悲之剧就会哭上一场。这时候眼泪好像也有治愈功能呢!
其实不尽然,总觉得从悲剧当中可以汲取力量,不幸的人数不胜数,你遇到的只是当中再不过渺小的一粒沙子。
-7-
图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