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营销达人小马宋,前奥美公司创意总监,“几件事”创始人,运营着个人公众号【小马宋】。1998 年,小马宋毕业于西安交大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石化炼油厂烧锅炉,几经辗转,去往一家国际4A 公司从事文案工作由此迈入广告圈。
于 2007 年斩获戛纳广告节铜狮奖,出版过《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一本全是广告的书》;并和罗辑思维一起策划了“甲方闭嘴”活动,取得巨大反响;后离开广告行业,于2016 年创办几件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而《朋友圈的尖子生》正是他17年末出版的一本新书。
关于本书
从小到大,身边的尖子生们总是带着别样的光环,他们优秀得让人羡慕,是他人眼中的榜样。大多数人想成为尖子生,但却不知道成为尖子生的真正法门。而本书中,小马宋通过将他朋友圈里那些不同的,有趣的人写出来,观察和采访他们,记录他们的言行,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经验教训,呈现给我们尖子生们不同的人生路径和成功法门。
本书主要谈到的“尖子生”包括:
暴风集团CEO冯鑫
亚洲吃面公司创始人胡传建
百度副总裁,公众号李叫兽创始人李靖
网络红人马佳佳
投资天才马文亚
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
鬼马少女,最年轻的新东方校长杨超
星空摄影师叶梓颐
乐纯酸奶创始人刘丹尼
青山资本总经理李倩
知名自媒体人剽悍一只猫
魅族市场VP李楠
核心内容
为什么有些学校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走上社会后反而变得很平庸?为什么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仍然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不断受挫?为什么有些事情对于“尖子生们”非常轻松,对于普通人来说却难于登天?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去对待周遭发生的事情,而不具备尖子生的逻辑。
一.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尖子生?
书中写到的各位尖子生无疑是各自所在领域的成功者,但作者并不认同将成功等同于财富积累的世俗观点,在他看来,所谓“尖子生”要特别,且突出。
这点与书中人物青山资本总经理李倩对于尖子生的理解不谋而合。她认为“尖子生”有着一些特征,就是他会表现得特别聪明灵活,接触起来会比较舒服,且具备某种值得他人借鉴的特长。
学校里人们总倾向于将学习成绩好的人当做“尖子生”,但其实不然。成绩只是在当下学校中考核大家优劣的标准,但未来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行事原则与发展潜质。
真正的“尖子生”和普通人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于善于通过放大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
二.走出3个认知误区,掌握个体增值的高手逻辑
1.传统教育体制确实存在问题,但并不能束缚住真正的“尖子生”
书中提到的各位“尖子生”们有的来自世界名校,有的来自国内重本,有的来自普通院校,有的甚至高中肄业,他们的教育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专业更是五花八门,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取得成功的领域都和自己大学所学习的专业没有丝毫关联。
不少人为读书读不好找的借口常常是“传统教育束缚个人发展”,不如早点接触社会,“读书无用论”读了书也不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有不少前辈们为“当代大学生的堕落”痛心疾首,对现有的大学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万分。
“尖子生”们十分特别,他们跳出了外界KPI,跳出了与同龄人的同质化竞争,摒弃了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开启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的打造过程。
鬼马少女杨超,选大学的第一考虑是如何在大学里悠闲得度过四年,然后再去考试,进了中传发现选了个很辛苦的专业后,发挥自己惊人的行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伙伴们成立了“学渣联盟”,专门研究如何在大学里不上课学习也能毕业。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意外收获了更好的人生结果。
从小认定自己要靠语言吃饭的杨超,大二就成为了新东方的老师,与“学渣联盟”的小伙伴们共同创建公司开展实习及留学培训业务,毕业后回到老家便成为了新东方最年轻的校长。
投资天才马文亚,从小的经历就是反中国教育体制的,从初中开始就一个人离家去异地读书,12岁开始用妈妈的账户炒股,15岁通过杠杆操作买下别墅开始炒楼生涯,大学期间成为股神,大学毕业就实现了很多人终身都没有实现的财富自由。
新闻传播学背景出身的他,同样也是高考选错专业进了中传,但好在中传学风比较宽容,股神还是能够顺利毕业。
照常理,他根本进不了对背景要求严格的正式金融机构,但他偏偏抓住了一个机会,从一个小小的银行行政助理做起,凭借自己的敏锐洞察,顺利跳入金融圈。15年股市大动,亿万股民哀鸿遍野的时候,他与朋友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以200%的收益成为业内佼佼者。
星空摄影师叶梓颐,高考失利去了北方工业大学学了广告专业,也因为这次失利让她特别想要证明自己,她一直不断去尝试,参加比赛,接触牛人,毕业就拿到新加坡宏盟的offer,半年薪资20万。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拍摄星空,这个高中时就埋下的梦想,毕业旅行她走上了这条路,幸运得拍下北极日食全程后,她得到了一个星空摄影师的头衔,这是她人生中的转折点,三个月后她辞去高薪工作,专职去做了星空摄影,并成为了这个圈子里炙手可热的美少女IP,如今她靠着自己的爱好和技能就能够很好得养活自己。
他们和你我同样处于传统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却没有带着半点丧气,不懒惰,不畏惧,始终清醒明白自己要什么,用实力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2.看再多的书,上再多的课,没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也还是成不了“尖子生”
营销达人李叫兽在谈到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点,“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参考的书单相同,可见信息本身不构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真正造成差异的是处理信息方式的不同。”
如今内容产业发展得热火朝天,知识付费让更多的优质内容得以呈现,也挑起了一些群体的认知焦虑,因为渴望上进屯书买课,“智商税”交了不少,但是真正的能力却没有上去几分。
不是书不好,不是课不好,真正的问题在于掌握资源却没有真正利用好。用资源积累的满足感营造一种“拥有”的假象。
然而真相是,买了再多广告产品明星同款还是美不成明星,上了再多的课程还是没有真正领会讲授者的精华,照着大牛的书单买了一堆书,读书速度很快,但是到底有多少用却是不可说。
与其说读书无用,不如说是自己读的书没用到点子上。或者借用一句名言,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尖子生“往往有着自己的强大的知识体系去消化和承载信息,以李叫兽为例,他提到的建立知识体系的三个重点就是:建立知识的联系,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以上三点不过寥寥二十几个字,但是多少人都是看过了就看过了呢?理论背后的实践时间是超出阅读时间N倍的,而实践恰恰是拉开差距的重点。
职业学习者马占凯和李叫兽一样,也在反复强调着刻意练习的重要性。想要学习好一项技能,首要的便是数量,不断得重复训练而变成一种自然的本能。
其次的就是多样性,接触面要广,这样思维才会更具备延展性。这也能够给知识的串联提供更多的可能。
而第三个重点就是极致,向最好的老师学习,最能够节省时间。这点青山资本的总经理李倩也提到,自己从小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就是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要知道最好的是什么样。而转型进入天使投资圈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去见顶级的创业者。
由此可见,极致,无疑是拔高认知层次的极好方式。
真正的学习本身是一件蛮辛苦的事情,因为要不断得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陌生的信息,或者是挑战自己的本能,和自恋对抗,接受自己的无知。
但是囤积资源是一种学习假象,真正的学习根本不像是听歌放松一样舒服,而是像蜕皮一样,艰难得拔节生长。
有些时间是省不了的,有些成长的步骤就算再怎么想办法偷懒,也跳不过去。踏踏实实沉下心,看了,听了,行动了,改变了,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我想这才是真正学到了。
3.折腾是一把双刃剑,也是“尖子生”的试炼
经得起折腾,是书中所提到的尖子生们存在的一大共性。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不寻常。本是抱着留学打算高中肄业的脱不花,17岁独闯北京,这也成为了她的人生节点。那时候她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只是出于一种对自己无知的恐慌,不敢想再去美国了。就这样留在了北京闯江湖。
但脑子不太笨,又肯努力的脱不花还是获得了老天的眷顾。比如说在扑师傅这件事上就很有运气。当时的中国首富刘永好,奥美的湛国祥,惠普的高建华等等,这些师傅恰恰成为了她发展路上的灯塔,奠定了她日后的职业发展基石,在掌握优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同时坚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原则。
而后来,已经小有所成的脱不花在进入了一个舒适区状态后感觉到有些异样,恰恰在这个阶段遇见了罗振宇。当时罗辑思维已经名气很大,但因为各种原因,发起人申音和罗振宇和平分手,罗振宇邀请脱不花加入罗辑思维,但这对于她来说便是要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咨询公司。而她也毅然选择了放手,加入罗辑思维。
放弃了存量,选择了增量,舍去了舒适,换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包括后来罗辑思维转型做知识服务的决定也无疑体现了脱不花的决断和对既有利益的舍弃。
就连本书的作者小马宋都在书中评价脱不花,说她是自己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创业者:理性而率性,坚韧而决绝,乐观而严谨。
如果说,当时17岁高中肄业闯荡江湖的脱不花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有白手起家的勇气。那刘丹尼,这样一个沃顿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刚入职场就拿到了黑石年薪150万的offer,他的归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呢?
或许如他自己所言,是为了运行自己的程序。而这种折腾的代价痛苦而绵长。他的第一次创业并没有成功,沃顿出身带来的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反倒成为桎梏,让他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但乐观积极的刘丹尼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在折腾的路上不停前进,不管是大众点评,百事还是乐纯酸奶,他始终乐此不疲得书写着自己的程序,成长,经历,帮助他人成长和经历。
他说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和考试不一样,不是今天做完这道题就结束了。
其实很难去判断丹尼现在到底算不算成功,因为样本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而他可能带来的惊喜未来还有很多。
也许他还是会持续得折腾下去,像暴风的CEO冯鑫那样,将折腾视为一种创造。
冯鑫不得不说是一位极其能折腾的人,89年上的大学,大二差点被劝退,毕业后去了山西矿务局,但心也没系在工作上,冯鑫在毕业的四五年间一直不停得折腾辗转,自己注册公司做过BP机维修,做过煤炭运输,当过历史老师,开过馒头厂,卖过奶糖,然而这些工作只是给了他一个认识:"为了吃饭找工作,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而后在中国互联网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他选择了入场,由此开始了真正的历练。在实战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后来辞职创业,成立了暴风影音。
在他们的身上,你很难看到他们就满足于一个点取得的现有成就,而是在不断得变换轨道,去碰撞未知。
这种折腾其实包含着极大的风险性,毕竟归零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从零到一的压力也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然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一件事是一种幸运,但是如果找不到就趁早去折腾吧,趁我们还年轻,试过了,才好说不后悔,才懂得甘心和放下。
三.”尖子生”的十个人生锦囊
1.找到好机会,机会有的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每个人只要不太笨,不太懒,肯上进,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机会。而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主动争取来的,为了抓住机会,我们同样要付诸努力去行动。好的机会会让我们的努力得到成倍的放大。
2.明确行动的目标,有助于找到最短路径
任何事情不可以为了做而做,而是要思考行动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由此可以倒推出最短的路径,提高行动的效率。没有目标的盲目行动,往往就是在走弯路,在浪费时间。
3.成功不可复制,需要找到自己的专属版本
读了再多成功励志书籍,听了再多大佬的演讲,也还是没办法成为第二个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别人的经验始终只是参考,最终的人生选择还是要自己来做,问题和困难还是要自己克服。找到自己的人生钥匙,才能打开那扇门。
4.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别只想,要行动
我们或多或少对于未来都抱着一些美好的期待,但是很多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切实得付出行动。大目标看上去遥不可及,但是只要将它拆分成一个一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具体的步骤,就会变得不再那么可怕。而行动本身就带来变化。
5.让自己具备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影响力的来源是“Additional value”,也就是附加值,什么是附加值呢?是那些没有你就不能发生的事,只有你具备而他人不具备的能力。而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有持续得创造差异化价值的能力,移换到个人身上就是需要跳出周遭的KPI体系,之所以难做是因为这恰恰是违反从众本能的。选择差异化并不意味着不再受影响,而是即便在影响之下却仍然能勇敢前行。
6.不能为了赶路,就急到忘了方向
由于竞争的激烈每个人都在不断得向前奔跑,唯恐落后,但是却可能跑着跑着就丢掉了初心,忘记自己为什么奔跑。跑错了方向比慢更可怕。所以不仅要前进,更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否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
7.多和高手接触,借助圈层的力量加速
当想要提升某方面能力的时候,就去接触这方面最强的人,增加与他们接触的时间,这样就能够更加顺利得跨越早期的障碍,进入加速的正循环。有高手的指点,往往能够避免很多坑。
8.选择了,就做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常常会面对选择难题,各种纠结和犹豫,但其实并不需要想太多,选择了一条路就尽可能做好它,最后会发现其实无论哪个选择其实都会有庆幸,有后悔。
9.要待在能让自己创造的环境里
缺乏创造的环境会让一个人变得日益麻木,人云亦云按照惯性生活。久而久之,人会慢慢变成机器,成为一个螺丝钉。创造会赋予人生命力,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10.保持开放的心态,容忍不确定的风险
不断尝试新的可能会带来各种风险,失败谁都会怕,但是勇敢,不是不畏惧失败和风险,而能够坦然接受发生的一切结果,既接得住最好的,也抗得住最坏的。
结语
如本书的作者小马宋所言,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挣钱的书,而是呈现给大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领域的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状态。让看到这本书的人明白如何过好生活。很多时候过好了生活,钱也就不成问题了。
而我想,这本书的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为心中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又不甘于平庸的人们点亮一盏灯,透过他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路径。
如《圣经》中耶稣所言:“你们要走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