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物的特点
1.结构特征丰富
自然物的形态万千,每一根、每一块都看不到一样的地方,有的树枝树皮粗糙,有的树枝枝丫的凸起较少,有的树枝树皮有味道,有的还会分泌一些粘液,操作中可以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感受自然物的特殊性,探究我为“树枝、树皮,找妈妈”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同时自然物是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材料,投放至搭建区的自然物它虽与搭建区的积木性质相同但是不死板,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随意进行想象,赋予意义,例如:在与操作时,带有枝丫的树枝我们可以比作小朋友的手;弯曲变形的树干像座小船;松果组合起来又像是眼睛和扣子等,可以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想象。
2.有较强操作性
由于树枝、树干、贝壳、石头不规则的特殊性,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比规整的搭建积木具有挑战。因为在预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发现,用树枝罗高,塑形一不小心就会全塌,然后小树枝就会咕噜咕噜一个接一个的滚下来,由此可知,孩子在操作的过程需要很好的手部力量控制的能力,轻拿轻放,所以操作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力量控制的能力和空间感。
3.多元化再现
具有多种创作形式,如:平面、半立体、立体、积木与自然物结合、自然物与自然物结合的形式等,其次在游戏中孩子们也可以开展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从易到难。
二、自然物在建构区的使用
1.初期(分类)
引导孩子们分组利用树枝、搭建积木进行搭建,目的是让孩子先充分感知树枝的特点和与其他成品材料的不同,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反复摆弄中感知材质、长短、粗细、直、弯曲等明显特点。一天,几个小男孩来到了搭建区,他们利用树枝开展创作,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拿到树枝后,正如我设想到的,将一根一根的树枝排列或首尾连接起来,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将树枝摆出简单的造型,但是也是基于平面的摆弄,这大概就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孩子们初次在搭建区见到树枝,都很新奇,创作的内容都迫不及待的他人介绍,嘉嘉是这样说的:“老师你看,这是我们搭建的火车轨道,”我说:“你是用什么搭建的?“嘉嘉停顿了一下说:”是树枝“(因为第一次尝试使用,新的材料需要反映一下)我说:”还搭建了什么?“嘉嘉:还有小朋友等候火车的地方,就是那个圆圆的,可以站在上面,(边指着边说)我说:”嘉嘉你可真有想法,还能用树枝搭建呢!和小朋友再想一想还可以搭建什么呢?
活动区分享时间,我运用照片的形式同孩子们一起分享今天小朋友们在搭建区的新作品,从而也是为了激发其他孩子也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和创作,分享过程中能看出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也利用前期教师们预操作的照片和孩子们分享,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2.中期(融合)
又有几位孩子来到了搭建区,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搭建的内容和之前的可不一样,芒果和姝仪将细树枝和搭建积木相结合,锁定材料后,两个人便开始创作,整个过程我没有参与,一段时间后,我问道:“你们搭的是什么?”芒果告诉我是房子,房子旁边还有滑梯,我肯定他们很有创意。等到活动区讲评时,芒果告诉我:“这是生火的地方,”从芒果的表述中能看出,他对于搭建什么是有目标性的。但是他会结合搭建的过程中,内容的外形特征再进行创造,因此这也是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直观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来给与新定义。
所以在搭建的过程中能各种材料的组合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树枝的提供更是给孩子们增加了新奇感,有一些新想法。
3.后期(创新)
孩子的经验需要积累和不断丰富,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交流孩子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通过孩子的作品能够看出,呈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创作,孩子们开始纵向发展,将自然物与搭建积木的结合用的越来越顺手。
反思:后期,在我指导建构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孩子自由开展搭建活动,内容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因此在几次观察当中发现,孩子们更喜欢构建可以玩起来的建构内容,例如:一天心瑜和亮亮建构的滑梯,建构面积随不大,运用的积木也是选择小块的长方形、三角形等垒高,但是一块长版和一个圆柱体成为了他们活动的亮点,两个小朋友在不停的探究小圆柱体从木板上滑下来掉进三角形空心积木房的过程,他们通过反复实验、操作找到了最佳高度和位置,最终小圆主体顺利滑进三角空心积木房,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有游戏两位小朋友专注的玩了很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然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