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时间去做那么无聊的事情,生命流逝得太快了,我根本没有时间兼顾恋爱和艺术。
江湖传言:毛姆在高更的工作室上过班,因此这本书的真实性会很高。师师送了这本书做生日礼物,于是我又二刷了一轮。
大多数人作为勤勤恳恳的上班族或者学生党,基本都是朝九晚五,将同样的生活重复无数遍。能有几个人可以和十元妹子一样朝五晚九就有帅气和尚爱上我。高更没有像我们苟且于眼前,世界那么大,说走咱就走,直接就巴黎、塔希提走起。保罗·高更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早年弃商投艺,和梵高曾经是好基友,后期塔希提岛的系列作品成为经典。
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原型是高更,其他零碎的事件不足为道。施特略夫的原型约莫是梵高:红头发的荷兰画家,外加高更的小迷笛。
思特里克兰德放到现实,绝对是渣神。在伦敦抛妻弃子,为了画画说走就走,不知所踪。《转角遇到爱》中罗志祥的父亲也是为了绘画离开了家,再无消息,应该也是参考了高更的设定。到了巴黎,思特里克兰德直接成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男人对没有感情的女人总是冷心肠,勃朗什也因此离世。所幸最后在塔希提和爱塔走完了生命最后的路途。
对于绘画,中国画写意,往往要求画家德艺双馨,借画抒情;西方画写实,对于绘画者的表现力要求有着更高的标准,这也使得高更、毕加索这样的渣男有了更好的艺术发挥空间。
现实中的高更和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举止上稍有不同,毛姆为了突出追求艺术的执着将思特里克兰德的偏执不通人情加强到了一个极端的方面,借以突出毛姆自身对艺术的欲望。换个角度想:责任和梦想应该如何选择?有了梦想就去追寻是无可厚非的,不论梦想有多么的难以实现,去做了那便是离梦想又进了一步。但是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活又该如何?很难有人能如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不顾一切的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这需要被讨厌的勇气。思特里克兰德的人设是一个涵养为零,完全不顾他人感受特立独行的奇葩。除了绘画,其他的事都是一副who care的心态。这样的人是怎么在前十几年里作为一名经纪人生存下来的?换了我,一定不让他来帮我投资。
前段时间刚看完《这个世界正在遗忘不改变的人》,书本的内容真的很一般,但书名很高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安逸优渥的生活走向了自己的梦,只有绘画可以滋养他那颗傲慢专断的心。当我们四十岁时是否还有勇气再去挑战一个未知的领域,去追寻自己曾经的梦想,用一种离谱的方式朝着未知伸出双手。
施特略夫在书中的设定是大舔狗。妻子对他不存在任何的爱情,只是因为需要一个接盘侠而结婚,尽管施特略夫看上去很爱她的妻子但是这似乎只能不断加强妻子对他的负担感和厌恶感,最后在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催化剂的冲击下最终情感寡淡家庭破碎了。接盘有风险,备胎需谨慎。对于不爱你的人真的再多努力除了换来一句谢谢你以外只能剩下隔阂。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施特略夫俨然典型的迷弟心态,不管爱豆怎么说怎么做都是酷炫的,无限为思特里克兰德付出,帮忙推销画作,作为偶像崇拜这也就罢了。当思特里克兰德霸占画室,拐走妻子,施特略夫还是当然选择原谅他的心态,是什么鬼?神经病啊!以前很多新闻爆出来,许多青少年为了追星做出出格的行为,那些少年人的心态和施特略夫多半雷同。还是要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爱豆,理智追星。
思特里克兰德的心态换句话说就是:你跪舔我,我就鄙视你;我对我爱答不理,我就偏偏倒追你。真是够贱的。
勃朗什是一个悲剧角色,她的悲剧更多的是命运一次又一次的给她带来的悲剧。遇到渣男怀孕了,遇到接盘侠又很厌恶,遇到心动的艺术家却被抛弃。——向月亮问一声好,但愿有人对你说今夜的月色很美。
终于找到了电影《高更·爱在他乡》。如果仅作为一个观众,不了解高更的生活轨迹,电影的开头在理解上并不友好。电影将重点放在了大溪地时期高更的生活状态,介绍了部分画作的来源,带有强烈的传记色彩。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艺术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P.S.大家也似乎更认同文森特·卡索去扮演梵高,而不是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