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字面意思是朝拜圣像。比喻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多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当然此次遵义之旅用“朝圣”二字,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我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或许就在于,这两种探寻都是带着虔诚和敬畏之心的。特别是看见我们的学生,一路专注而热忱的表现。这是一场简单而又复杂,平淡又精彩的旅程!
启程前,我们的同学准备好了三样东西。一副行囊、一支笔、一颗心。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此次夏令营是他们离开父母,第一次独自远行。一副行囊,让他们在旅途中,学会独立照顾自己;一支笔,可以是握在手上的,也可以是通过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心之所感记录下来的点滴;一颗心,是一颗敬畏之心,用虔诚与敬畏,真诚的体会此次行程的意义。
一座楼和一条街的感悟
遵义会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小到大遵义这个地名在知名度上甚至超过了省城贵阳。我和同学们也是带着这样的期待来到这里。我们来的很早,但是参观的人却很多。看着拥挤的人潮,我在想,在大家心中一定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无尽的想象与向往!
走进大门,一座小楼出现在右手边。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座朴素而单调的小楼就是我们所探寻的圣地。二层小楼和一株古树,平平淡淡。无论我们赋予它多少的情感,都无法用华丽的语言去赞美它。可是没有一个人因为这种落差而失落,哪怕是最小的同学也静静的站在那里,凝望着这栋小楼。在我们耳边回荡起了湘江的炮火。在讲解员详尽细心的解说下,同学们没有放过一个细节。我这才体会到“肃然起敬”这四个字的分量,看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严肃的,他们的眼角微微湿润。当听到动情之处,小小的手悄悄拭去面庞的泪痕。这是我所震撼的!本以为悠远而深奥的历史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可没想到遗址的氛围把他们带回到了那个激荡的年代,给予他们真挚的感动。
离开会址,来到热闹繁华的遵义城。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在同学们的游记中,我欣慰的看到这样的联想:今天繁华而安宁的街道,是当年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间拼命换来的!一座楼、一条街、一个城相隔数载,却永远把心相连。
石碑下的凝望
行至娄山关,当年遵义会议后红军第一场胜仗就是在这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打响的。在基础设施完善的今天,我们的大巴在平坦的盘山公路上,依然走的很艰难。娄山关重峦叠嶂,有天险的盛状。可谁曾想到,当年我们的红军却是进攻的一方啊!这样的战役,是何等的惨烈!
今天,战斗的硝烟已经沉淀在历史的波澜下,我们所见仅是一块石碑。石碑硕大,无声的矗立在那里,上书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与险峻的山峦相互呼应。在娄山关观景都是仰望的,有同学惊呼:这气氛叫人压抑!似乎连天公也被此景震撼,时而乌云密布,时而阳光乍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寒风凄烈,孤月空对雁啼,倍增凉意;马蹄阵阵,喇叭呜咽,把人的心捣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的触动让人们身临其境。萧然之情,油然而生!可战争的惨烈并没有让意志消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所有的苦难,都熔铸在钢铁般的信念中。哪怕此刻的残阳渲染出鲜血的悲凉,凌空俯瞰,巍峨苍山,也只不过是海波一片!
石碑,依然在那里静静的看着我们,就像我们深情地凝望着它一样。雄壮的诗词,吟诵三遍,是后人们最好的祭奠与留念!
关山农居的体验
下榻娄山关脚下的一户农庄,一向居住在城市的同学不禁微微皱眉——饭菜并不可口,居住环境并不优越。不过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久违的蝉鸣,叫人想起了“寒蝉凄切”的诗意;农家阿婆手里的农具。可不是那么容易上手的;还有田地里,与菜市上品相不同的天然蔬菜……这些新鲜的气息,无不吸引着天真纯净的目光。
星空送走了夕阳,同学们在乡间公路上尽情的奔跑。耳畔没有听见抱怨的声音,我明白,在这娄山关下,我们的同学做了一次小小的对比:当年的红军或许就在某个陡峭的山崖之上风餐露宿。想起他们,眼前的不适应都化作了甘甜与知足。晚上,这些情感如清澈的泉水,在同学们的笔端流淌。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因为万里行路,用足迹探寻,才能在斯地斯景将真情织就。这如我们同学所写:遵义的夜空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