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校让安装“学习强国”的app,装上之后,我就翻看了里面的内容,其中“楹联”的相关内容吸引了我,也勾起了我对对联的回忆……
爷爷是开封师范毕业的,后弃笔从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但不幸的是英年早逝,没等到解放, 他就撇着我奶奶母子四人走了,那年父亲4岁。据我二爷给我说,我爷爷写对联,都是让人家在农历腊月二十八那天把对联纸贴门上,他拿着笔挨家挨户写的。奶奶一天学没上过,但她却说:“上天摸呼雷,只要有能耐,就读书!”因此,我父亲姐弟三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却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只要我们兄妹学习不好,她就说,我父亲姐弟在小学门口的红榜,都是坐“登官儿椅子”(方言,意思第一名,在红榜最前面,用笔做了标注,好像椅子的图案)。所以,我大姑姑(今年81岁)开封医专毕业,二姑姑(今年78岁)洛阳矿山厂技校毕业,只有父亲因为历史原因,伊川五中毕业后当了教师,当时在彭婆任教,那年16岁,因为年龄小,经常受学生欺负,就改行当了泥瓦工匠。
可每逢过年,总有一屋子的人围着他写对联,而我们兄妹自然成了给他扯对联的人。父亲写对联从来不用看书,并且喜欢问人家:几口人?几代人?老人高寿?门朝向……我当时并不明白他为什么问,现在明白, 他写对联总会打破传统,谁家和谁家的大门对联都不一样的。那时候,佩服父亲之余,总想讨个写对联的机会,写一些:树木兴旺,身体安康,六畜兴旺……还有土地爷牌位、龙王牌位……等等,兄妹五人,一人分几张,写的好的,父亲就让写“出门见喜”这样的“大对联”。
就这样,当泥瓦工匠的父亲,成了村里知名的“写家儿”。期间他的一篇文章《谈谈俺孩子妈》被豫西日报全文刊载,这也成了我们家的最大的荣耀。
我上师范的那几年,家里经济拮据,父亲就由义务写春联走上了街头,现写现卖。那时,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有一群写春联的人,在大街上摆摊(其中,我父亲和现在我县知名书法家宋先生挨着写呢),父亲因为爱“说”,也能说到人心眼里,自然围观的群众也很多,我就成了他的一个招牌:一来,我是个“大学生”(90年代初能够上师范,就是大学生)他逢人就夸;二来,我算账省去了父亲的人情。
一写就是十年……再后来,父亲年纪大了,我们兄妹都成了家,他没有负担,就没有了上街摆摊的事情了。现在,随着卖春联的人越来越多,他写的春联也有限了,家里也只有特殊用途的对联,他才写一下,前几天,侄女结婚,
侄女是个博士,找了个男朋友也是博士,他这样写:
才女欣逢才子佳,
书香喜遇书韵门。
横批,夫妇双博。
前天,学校想要编写一副对联,杜校长给我说了意图,我就编了一副对联,和学校老师又修改后,这样写:
上联:星级创建建特色学校
下联:诵读写绘绘全新教育
横批:完整幸福
我高兴的拽着发到了朋友圈,父亲看到了(父亲也有微信的,所以年轻人再说您不会微信,要向他学习,他和我80岁的姑姑经常用微信聊天),打电话问我,对联的意思,我给他讲了学校的主要工作,他说:“把戏窝里没笨汉,俺闺女中!对联就是这样写的,要与时俱进才行!”
今年父亲75岁了,他依旧活跃在山间小村,他印制了自己的名片,有了自己的业务团队(红白理事会),天天都很忙碌。说起来我和他相距不到500米,但总不能见得面,如果超过一周,他就会一大早在家门口,不停的扫地,有时会扫两三遍,只为能够在我上班途中,截住我,和我说两句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他讲的最多的两句话。 他一生勤恳踏实,为了我们兄妹五人的生活和工作,他从不放下他爱操劳的心。刚才打电话,问他我爷爷的事情,他在别人家里给人家写对联,还说明天给家里写对联,问我会不会去给他“捞对子”(扯对联)。我说:
回去!一定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