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够擅自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即使他们活得那么卑微。”相比于以前看的诸多英明神探与罪犯之间的故事,这本没有什么套路,有的只是更为真实的社会现实,作者舒中民以他多年的刑警经验,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残酷的阴暗世界。
一个是年轻的基层男民警、一个是戒毒所美貌女主任,这两个非正牌缉毒警、刑警的菜鸟警察,发现多起同类案件的疑点,基于内心的正义感,去拯救被害者的生命,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全力以赴让犯罪者绳之以法。
本书开头的场景有些混乱,忘记拔出警车钥匙以致被反锁在外、覆盖罪犯指纹以及面对罪犯时急于抓捕而忘记掩护队友等多个显示出不专业的行为,加上旁人鄙视的目光,描绘出郑航的菜鸟警察形象。当时我脑子里就是:这个警察不太靠谱啊!看来必死无疑,后来才知这是一场演习,虚惊一场。差强人意的表现,绝对不会让领导满意。那个认真却有点笨拙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一行呢?后续的笔墨逐渐揭开这一谜底,心疼这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也心疼他的理想被一些“为你好”的理由所阻拦。有理想、有能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在这一场缉凶之行里,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迎来自己生活的曙光。
方娟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暗恋她,但是她没有自视甚高,瞧不起那些许多人不屑的瘾君子,也不是那种空有美貌的花瓶警察,她有智慧、有担当。方娟是第一个发现系列案件共同点并提出疑问的警察,她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惑,而是默默地寻找可靠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她是接到陌生变音电话的人,对于上报却不受重视、反被定义成是暗恋者的玩笑表示很困扰,相信一些职场女性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外貌的原因而被质疑工作能力,这是一种侮辱。对此最好的反击,就是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让那些质疑者刮目相看,方娟做到了。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将嫌疑犯锁定了某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故事的全貌、跨越十几年案件的始末,但是疑犯的狐狸尾巴已经在读者的上帝视角中露出来了,缺少的只是把这一切连贯起来的剧情。表面上是衣冠楚楚、聪明睿智的法律精英,暗地里却是狂妄自大、残忍嗜杀、连续作案的杀人凶手。他有着魔鬼的言语,引诱他人协助;他有极强的反侦查能力,多次在监控镜头和警察眼皮子底下全身而退;他狂妄自大、自诩道德的审判者,将残酷的杀戮当作一场正义的游戏,随意收割瘾君子的性命,哪怕有些人都已成功戒瘾、好好生活。他有着一个精英的皮子,高举法律的旗帜,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口口声声维护申请人的权益,却暗地里与之背道相驰,高举死神的镰刀,连续几年犯下相似案件,嘲弄相关国家机构。这种类型的罪犯相信看得不会太少,或是嫌犯的犯罪基因,或是仇视社会的不公,思想不正派的人,高智商、强能力只会成为杀戮的工具,助长他的气焰。
文中提到四个字——平庸之恶。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平庸之恶”是不思考人生、不思考社会的。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而这里就将那些以凶手留下的所谓的“确凿的证据”作为审判的证据,体制内的每个人都在附和,仅是不想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只想做个“顺应他人”的好人。恶是不经思考的,哪怕他觉得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些因“确凿的证据”被冤入狱、甚至枉死的人,都是平庸之恶的手笔。生活中有很多屈服于大流的人,他们原本是带着改变世界的锋芒的,却最终被世俗打磨得圆滑。说不清谁对谁错,如果是同个阵营,还能感慨人多力量大,如果彼此对立,是被同化,还是坚持自己?那就看双方的力量孰强了。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就是一种罪。因此,很多人失去了最初的自己。当看到警察将这么一系列的案件定义为简单的激情杀人案件而结案时,无疑是失望的,一件两件还好,可是这么多个案件,相似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却满足于铁证,取证缺乏严谨、也不多加思考就此结案审判,显得很不专业,这对于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很不公平。当然,此观点是我基于上帝视角提出的,具体的现实生活更为复杂,也许我浅薄的观点过于理想化。
最后,本书对于追凶的细节描写的笔墨还是蛮多的,一些取证的细节,尤其是邀请石锋教授援手那些章节,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士的高光时刻,借此赞扬那些专注于深造的严谨学者,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本书给罪犯的笔墨大多是一些心理剖白,他的作案手法及情况描述得不是很具体,他的作案同伙也没有详细说明,只有警察对他们彼此关系的一些猜测,感觉结尾有些草草。
案件的侦破幸好有这两个敢于质疑的年轻警察,虽然面对强大的质疑声也心生犹豫过,但还是在重重阻碍下追寻自己真实的内心,强烈的正义使命感的驱使下,让这两个天真理想的警察迅速成长,直至独当一面。成长是用疼痛换来的,那样才能深刻地铭记。我希望,未来的我们也能在一次次的质疑声中坚定自己的步伐,因为对我们来说,那是正确的事情。
时隔多年的案件与近几年的连续凶杀案终于侦破,剧情峰回路转,成长与罪恶,专对底层被歧视人群——瘾君子的杀戮,平等的生命权利,值得正义的警察为之捍卫,具体的就不再赘述了,还是等待各位看客自己去探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