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不过“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作品。这是我第二次阅读余华的作品。读完整本书,除剧情外,余华的文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道理,像一个旁观者,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平静地叙述故事,用荒诞的剧情、讽刺,夸张的手法,揭露某些黑暗面,讲述人间的悲剧与真情。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是以一个已死之人的视角来写的,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天里所发生的事。
主角杨飞在第一天醒来后,知道自己已死,拿着贴在门上的殡仪馆发的号码,独自来到殡仪馆,发现殡仪馆的座位分两个区域:坐沙发的贵宾区和坐塑料凳的普通区域。贵宾区都是些富豪、高官,普通区域是为普通人准备的。杨飞准备去火化的当天,正好碰上市长的火化。为了筹备市长的火化,市政府封闭了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不仅长时间占用了贵宾区的火化炉,甚至将普通区域的火化也暂停了。而杨飞则连一平方米的墓地和一个普通的骨灰盒都买不起——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没有墓地和骨灰盒的他放弃了火化。
从第一天到第五天,杨飞回忆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死因,遇到了几个曾相识或不曾相识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第六天里,杨飞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所谓“死无葬身之地”就是指向杨飞这样没有墓地,没有骨灰盒的逝者聚集之地。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胖瘦美丑之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相亲相爱,互相关照。比如,某次火灾事故中去世的38人中,有一个小女孩。除她之外的37人中的所有男人都是她的爸爸,所有女人都是她的妈妈。死无葬身之地的所有人为某一个人能够前往“安息之地”而由衷地感到快乐,也愿意将自己身上的黑衣服分给其他人当做“黑纱”。人们在这里凭借自己的想象生活着。开了想象中的餐馆,下着想象中的棋——生活满足且快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在电影里,所有人死后都会到“亡灵之地”生活,直至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记得你的存在,你便会真正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永远的消失。有人说:“人这一生要死三次,第一次是你失去了呼吸,心跳,生命体征;第二次是在你的葬礼上,宣布你彻底失去了社会功能;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但是,在《第七天》里,死后无处可去的人们依然可以聚集在死无葬身之地,幸福地生活着。
书中用大量的笔墨以相当荒诞夸张的表现形式描写了许多社会问题。强拆、潜规则、贪腐……相比之下,在某种程度上说,死无葬身之地的某些方面好像更加美好。
话虽这样说,我更加相信人类的力量。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拥有“死无葬身之地”那样的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