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在不同的阶段,总会重复的问自己相同的问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
大学的时候性格内向,就一直问自己:真的就这样了吗?于是就参加各种活动、各种实践,寻求改变……
工作之后,虽然生活很充实,但有时还是会焦虑,自问:除了工作,我还会点什么?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工作,我还能干点什么?于是参加社群学习、各种充电……
现在我想问自己,为什么总是会问这些问题?是因为我想自己变得优秀,还是因为只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来满足我平凡的焦虑?
我自己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大叔的毒鸡汤灌醒了我。
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解。清楚的了解现在所处的阶段,才能做好正确的选择。大叔将定位用风险偏好和能力水平两个维度分为四种定位策略,利用矩阵分析图表示:
1、平稳起步:如果是刚毕业,能力弱,承受风险能力差,保守选择A平稳起步;
2、选择跑道:内心成就动力强,而你又坚持努力,那就B阶段选择跑道;
3、升级赛道:如果能力强,想跳槽、升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上升空间,选择C升级赛道;
4、更换游戏:想要有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力强敢冒险,选择D阶段更换游戏。
毕业工作之后才开始了解知识IP,目的是想要结交一群积极向上的朋友,互相学习和鼓励。真正融入是在今年1月份,参加了社群,听了很多线上线下课程,开了公众号,偶尔写点文章,充实了很多,也确实获得了一些好朋友的认可,内心欢喜,感觉没有虚度人生。于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是自己的理想,被自己认为的小小认可和虚荣笼罩。
前些日子,大学的班长问我,我未来的定位是什么?我沉默了。在没有接触知识IP之前,我一直坚定的是在市场营销策划领域深耕(因为之前做了5年的策划,也很喜欢)。这个问题,我在专长与兴趣之间纠结。
我在想,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回到初心,我只是想结交一群积极向上的朋友,互相学习和鼓励,让我的业余学习有利于我的工作。为什么我不能把两者合一,在业余知识IP领域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我的工作领域,努力成为这个领域有标签的人,在自己专长的职业道路上好好发展,一样是两全其美的一大可能。努力成为职业领域有标签的人,将初心衡持,定位还在职场,写作分享变成爱好,自然也有广阔天地。
大叔说,如果你发现你不是想成为IP,只是想在生活、工作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已经是一件大好事。
之前也给自己在每个时间段内也会列一些小目标,都会努力去实现。在潜能营入营的时候,会有自我介绍说到做过最大的成就感的事,于是列了很多自认为很牛的标签。感觉标签的每个领域都会一点,但也仅限于都会一点。自己的专长,最想挖掘的潜能是究竟哪一个?
一棵树要长得高,就得在它小的时候把枝蔓剪掉,这样所有的营养都集中在主干上,树反而长得又高又直。这和人培养潜能是一样的。标签也学会删除,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一个点上死磕,才有希望脱颖而出。
最后来回答大叔的三个问题:
我的潜能孵化方向是什么?
刻意练习复盘、写作,当自己定下目标之后坚持去做,接交一群积极向上、互相学习的好朋友;
我的动机是什么:
在学习之外,站在学员的角度看看,学习社群的运营模式,以及各个活动的创意亮点。
为什么会有这个动机:
在学习中慢慢成长,在工作之外的充电中希望汲取一些灵感和精华,借鉴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最后,用我复听了6遍的金句做结尾,人生就是一场选择,一次次的选择,让你找到你的定位,勇敢的选择,回报可能更大,也能让你更清晰地看见你的潜能,找到你的定位。
附:
在潜能营开营前,就定下目标,一定要每个课程结束后坚持复盘,坚持输出。
前两天宝宝妹说,如果第一篇没有输出,就不能学习第二篇,个人觉得这个机制非常好,潜能孵化营是一个真正的学校,有良师,有益友,互相督促、监督。虽然这个计划没有实施,但我还是会坚持复盘输出后再去学习下一篇。
上周工作确实比较慢,不过再忙也是借口,昨晚写到1点,今早6点起来写,稿子赶了点,我后续会再多次附听大叔的课程,回头再来重新融入内容修正。虽然过了交作业的时间,但还是选择不掉队,毕竟是学给自己的。
最后感谢潜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