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先生
1.
记得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看着那个不理想的大学,情绪没有任何的波动,只是自然的打开了手机日历,算了算还有多久开学,于是开始兑现自己对自己的“诺言”。
因为无数次的宣称,几乎所有朋友都知道我那种不知道该怎样定义的堕落——我要看完所有想看的言情小说,不论古言还是现言,我都要看完。
确实,我做到了。家里那会还没有电脑,于是每天5点钟准时起床,盯着手机到8点,下床,给家人煮早餐,早餐过后,弟弟继续复习功课,只要他不问我的间隙,我必然在疯狂地看小说。
那个暑假干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在手机充电的时候, 疯狂的写日记,其实只是因为充着电玩手机,感觉手机反应比较慢,心里不爽,只好写日记。
每天都会写,而且写的主题都是一个方向——大学,我读了很多遍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七封信,设想了很多种情况。于是我知道自己要培养自学能力,要培养数学思维,所所以那个暑假,我便订了全套的大学数学教材——高数上、下册,概率论,线性代数。
我知道,大学需要好好学习英语,于是大学第二学期,我开始坚持每天练习口语半小时以上,开始啃买回的原版书。
我知道,大学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大学有很多很多可以读的书,于是,大一上学期第一周就去把全班的借书证都给办了回来,第一学期前前后后就借了好几十本,还不包括自己买的。
我知道,大学要好好培养自己,于是我参加了猫叔开的小灶,虽然要花去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但我还是在看了介绍后,果断的参加了。在猫叔的小灶,可以选择把每天的晨读感悟写出来,也可以选择不写,但我选择了前者。
我知道,大学要学点无用的知识,于是我刻意去听一些与自己专业半点关系都没有的讲座,有些确实很有收获, 不过k经常听得心情郁闷,有时听得直接想睡觉,不得不中途溜掉。
2.
我很规矩,有时甚至按部就班,但好像朋友眼中的我,有点不一样。
她们说,感觉没有收获的课我一定会逃,平时几乎不写任何作业,不会为了所谓的素质分去参加各种无聊的活动,不过期末依然拿着奖学金,每天下午会刷刷TED视频,每个周末都会刷两部电影,永远任性的只点一个口味的奶茶,每次都喜欢辣到爆的食物。
她们说我喜欢发呆,每天某个时刻,总感觉我的面前有个水晶球,一直盯着,还是一直盯着。
她们说我的字写得像男生,一眼看去,潇洒狂放,再一眼,更是完全没有女生范。
她们说我潇洒,我不羁,从来不会发脾气,每天还喜欢写写画画。
其实,我只是有点怕,怕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要到处看人脸色,让父母担心;怕自己毕业后嫌弃自己,看不起自己,然后陷入深深的自卑难以自拔,因为我初中的偶像俞敏老师就是这样;我还怕自己以后没钱花,想买书要看标价,想买吃的要看标价,想去哪里还要看看自己的银行卡余额;我更怕以后自己不得不因为生活,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灵魂给卖了,然后活成自己当初最最讨厌的模样。
所以,我变成了现在这样,简单又粗暴。
即使偶尔晚睡,但一定会早起;即使一天要在实验室从7:50到12:30,还要在那天写完实验报告,也依然写写读读发发呆;每天会坚持啃原版英文书、练口语……
不是有远见,我真的只是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