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笑看几处早莺争暖树
昂首喜见谁家新燕啄春泥
——伊云鹤
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的是鹰科和隼科中属于CITES附录中物种,其实隼形目中的所有种类FALCONIFORMES spp. (除被列入附录一、附录三的物种和美洲鹫科 Cathartidae物种 及瓜达卢普卡拉 及瓜达卢普卡拉 鹰
Caracara lutosa
)都被列为附录二。而今天要介绍的是属于附录一中的五个物种。
1 白肩雕 Aquila heliaca
白肩雕(学名:
Aquila heliaca
,英文名:Eastern Imperial Eagle)是鹰科雕属的鸟类,又名御雕。体型比金雕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飞翔时,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分布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甘肃西北也有所见,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白肩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
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
成鸟: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
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
亚成鸟:白肩雕亚成鸟羽轴明显,而成鸟不明显。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及中国。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
现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IUCN易危种。
2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白尾海雕(学名:
Haliaeetus albicilla
,英文名:White-tailed 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属隼形目鹰科海雕属,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在中国,所有的猛禽都至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白尾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白尾海雕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 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 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
3 拟游隼 Falco pelegrinoides
拟游隼(学名:
Falco pelegrinoides
,英文名:Barbary Falcon)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型略大(42厘米)的隼。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注:过去作为游隼的一亚种处理(见 Amandon & Bull、1988)。习性同游隼。分布在北非沿岸及加那利群岛。它们主要是留鸟。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等西部地区。
体型略大(42厘米)的隼。背灰色,下体偏白,眼下具狭窄的黑色线条。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浅,下体色浅,以颈背具棕色块斑为特征。头顶及后眉纹也多少沾棕色。
雌鸟比雄鸟大,外观相似。
幼鸟褐色重,下体多黑色纵纹,颈背色浅并沾棕。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拟游隼和游隼的区别:
(1)在国内,拟游隼仅分布于新疆等地。
(2)拟游隼的外观像游隼,但较为细小,只有33-39厘米长。
(3)拟游隼的上身与游隼的都呈灰蓝色,但较淡色,且略呈淡黄色。颈部是红褐色的,但很难看得见。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
分布范围:北非、中东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abylonicus繁殖于天山及青海;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
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
4 游隼 Falco peregrinus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英文名:Peregrine Falcon)属隼形目隼科隼属,中文俗名♂鸽虎、♀鸭虎、花梨鹰、青燕、那青、鸭鹘、黑背花梨鹞,在美国称为鸭鹰(duckhawk)。遍布全球,但在欧洲和北美分布区的大部地区已变得稀少。美国游隼(F.p.anatum)曾在哈得逊湾一直分布到美国南部,现已成濒危种,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北部已灭绝。日本游隼和其他亚种也越来越少。游隼是世界上短距离冲刺速度最快的鸟类。在悬崖上筑巢。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大(45厘米)而强壮的深色隼。
成鸟:头顶及脸颊近黑或具黑色条纹;上体深灰具黑色点斑及横纹;下体白,胸具黑色纵纹,腹部、腿及尾下多具黑色横斑。雌鸟比雄鸟体大。
亚成鸟:褐色浓重,腹部具纵纹。
各亚种在深色部位上有异。亚种peregrinator自眼往下具垂直斑块而非髭纹,脸颊白色较少,下体横纹较细。
虹膜-黑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
国内分布:普通亚种F.p.calidus,迁徙或越冬于中国东北、华北、往南至长江以南、广东和海南岛;新疆亚种F.p.babylonicus,国内仅见于新疆,繁殖于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南方亚种F.p.peregrinator,国内分布于江苏、福建、四川、青海、山东和台湾。东方亚种F.p.japonensis,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岛。
国外分布:游隼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
5 矛隼 Falco rusticolus
矛隼(学名:
Falco rusticolus
,英文名:Gyrfalcon)属隼形目隼科隼属,别名白隼、巨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体型较大的猛禽,汉语根据最早命名它的女真名称音译为“海东青”。矛隼栖息于寒温带的森林地区,主要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岩鸽等各种鸟类为食,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动物,还可以对付鹿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捕猎时飞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于飞行中的它像掷出的矛枪一样迅疾无伦。矛隼是冰岛国鸟,冰岛有白色型矛隼,数量极少,非常珍贵。矛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型甚大(56厘米)的棕灰色隼。下体具黑色纵纹,上体具黑色纵纹及横斑,翼尖黑色。
幼鸟上体灰褐,羽尖白色并具白色点斑,尾具白色横斑,头偏白。与游隼及猎隼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两翼较宽圆,上体色调非纯褐或棕色,头部斑纹不清晰。
矛隼按羽毛的颜色分黑、白两大类:黑型的基本色是浅褐色,白色的大体上白色而有矛形斑纹。
虹膜-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分布范围: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的北极区。
分布状况:甚罕见冬候鸟。亚种obsoletus在沿黑龙江及呼兰有记录。
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
以上就是《CITES | 中国鸟类-鹰科和隼科》的内容,后面会有更多关于CITES中国鸟类的内容,欢迎感兴趣的关注哟!如果你看了文章后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以下是相似内容,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