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性格特征之一,所以很多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希望能培养出孩子自信的性格。从心理学角度,自信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与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能积极看待自己(如我有能力、我聪明、我讨人喜欢等)并对自己有正面的情感(我喜欢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很棒等)。
说到“看待自己”,有人会以为婴幼儿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其实不然。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有了主体我的意识,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15个月大的幼儿就有了客体我的意识,开始探索从外界角度看到的自己;到24个月左右,幼儿已经形成了自我概念的雏形,之后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概念。所以从婴儿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构建自我概念时起,自信的种子就已经可以萌芽了。
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在孩子内心播下自信的种子呢?
1
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养育环境,帮助其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与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2岁前与其主要照料者(多为母亲)之间建立的依恋质量对他将来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了婴儿时期形成的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每种类型都对应一个不同的母婴互动模式。
安全型婴儿具有灵活性、良好的复原力和足够的安全感——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有勇气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痛哭,但只要妈妈回来了并给予安抚,他们就很快恢复正常,然后又开始愉快的探索。安全型婴儿的妈妈在亲子互动中显示出良好的交互同步性。她们敏感,能理解孩子的需要,能够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进行即时并正确的反应:比如在孩子哭泣时能很快地抚慰他;在孩子希望被抱的时候,充满柔情地抱着他;将自己的节奏与孩子的节奏紧密配合,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孩子。
矛盾型婴儿明显缺乏内在安全感。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很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来时,他们会对妈妈发脾气。一旦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黏着妈妈,对其他完全失去了兴趣,关注焦点都在妈妈身上。矛盾型婴儿的妈妈对孩子发出的信号经常给出无法预期的、不稳定的反应,比如有时候能在孩子哭时及时拥抱爱抚,有时又不能,婴儿无法预测,只好采取哭闹、粘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好像持续施加压力,就有可能得到照顾一样。
回避型婴儿无论妈妈在不在身边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妈妈离开,他们看上去无动于衷,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亲近妈妈。回避型婴儿的妈妈经常忽略孩子发出的信号,拒绝孩子的情感联接请求。在母婴互动时,对情绪表达抑制,对身体接触厌恶,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粗鲁唐突。回避型婴儿表面看上去平静坚强,但这只是他们在不良母婴互动中天然形成的适应性防御手段,避免需求一再受挫。他们长大后往往回避、退缩,内心也缺乏安全感。
所以,妈妈要注意自己的抚养方式,尤其是在孩子2岁前建立依恋模式的时期,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即时给出稳定的、适当的反应,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婴幼儿表达能力弱,这就要求妈妈具有敏感性,能敏锐捕捉到孩子发出的非言语信号(如动作、声音、表情、姿势等),并总结出自己孩子的规律。所谓“适当的反应”是指妈妈的响应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给出反应后要留意孩子的反馈,如果不是孩子期望的,要立即调整。比如孩子哭了,可能是因为想要被抱,妈妈却判断为饿了,于是想方设法塞奶给孩子吃,全然不顾孩子的继续哭泣。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从小就在一种被爸爸妈妈重视、爱护、足够好照料的环境中长大,安全感充足,所以容易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2
除了打好家庭养育环境的基调之外,对于培养自信还很重要的一点是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功,家长们不要代劳。很多父母出于爱,总是想帮孩子做些事情。出发点虽是善意,但长期这么做其实危害很大。安全感是自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后,孩子具体是从哪里获得自信的呢?答案就是要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也就是从成长中的点滴事件中发现自己具有能力并对此感到满意。如果家长替孩子做了,他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因此也体会不到完成的喜悦。时间久了,孩子内心会滋生无能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妈妈可以放手让孩子做些诸如自己吃饭、穿脱衣之类的事,从简单的自理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妈妈还可以让他帮自己做些诸如饭前摆碗筷、扔垃圾之类的简单家务,做完之后及时表扬肯定,让他除了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外,还能体会到助人和被人夸奖的愉快感觉。
3
表扬 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多夸孩子,但常常夸得不得其法。表扬其实是讲究技巧的。好的表扬能让孩子认同并自我感觉良好,从而促进孩子的自信。反之,不在点子上的表扬有的成了孩子耳边的风,完全没走心;有的让孩子觉得不真诚,不可信;有的时间久了甚至会把孩子塑造得玻璃心。
那么怎么能夸到点子上呢?
首先,表扬要具体、有针对性。有些妈妈无论孩子圆满完成了什么事,都是泛泛地夸一句“你好棒啊”,孩子听到后并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没有什么触动,所以这种夸奖起不到表扬应有的作用。妈妈应该根据当前完成任务的情况,具体地指出孩子在哪一点做得出色,比如“你自己会扣纽扣了,小手好灵活啊”,“你用积木搭的城堡样子好特别,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出来搭这样一个尖顶的”。
其次,要夸孩子自己通过努力能改变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先天或外界因素。像“你好聪明”、“你真漂亮”、“我们真是运气好”这些都不是好的表扬,因为它们将孩子的优秀表现归因于他个人努力之外,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所以无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
再者,孩子在尝试时也可能会失败,即使完成的结果不理想,也可以对过程中积极的地方予以表扬肯定。只要妈妈仔细观察,总能发现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地方。比如孩子试着画一个圆,试了很多次却还是画不好。虽然结果看起来不理想,但还是可以表扬他的努力:“你刚才画圆画得好认真哦,眼睛都不眨”,或者表扬他的进步:“你画得一次比一次更圆了呢”,或者表扬他的坚持:“你像奥特曼一样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再多坚持几次一定能画得更好”等等。
最后,表扬一定要真诚,不要为了表扬而说假话。虚假的表扬或许能让孩子一时相信,但随着他的成长,终会意识到现实不是这样,随之会有一种被愚弄、控制的愤怒感,进而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为日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设下障碍。
与之类似,批评孩子时也要注意技巧。批评时要具体,对事不对人,针对具体过程中他哪些地方(策略、方法等)做的不对或者批评他能控制、改变的地方(比如不够细心、容易放弃等),不要批评他身上那些稳定、持久的特质,比如“你真笨”、“你看你这么胖”,这种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此外,批评不要带强烈的负面情绪。比如像“我对你太失望了”这样的批评说出来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父母在批评孩子前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冷静、客观地给出具体、有建设性的批评。
更多有效、实用的育儿与心理类好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榨菜心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