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这是我来到上海的第12天,我渐渐习惯了这个城市,也慢慢开启我对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探索。我希望未来的自己温柔而细腻,热烈并奔放,像喜欢糖葫芦的孩童拥有爽朗笑声,亦如Office Lady 一般知性能干。
我在这个城市许下生活的期许,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所以在工作后的第一个周末,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开启了我融入新城市的篇章。我在豆瓣上搜集感兴趣的活动,查好路线,穿着舒适的衣服像个欢脱的兔子一般蹦跶蹦跶的出门。然而,整个一下午我的心情都有一点点down,是因为牙痛嘴难开?抑或三盒107元的止痛消炎药?(药太尼玛贵啦~心塞),大概是因为这部上映于1972年古老的瑞典电影吧——《Cries and Whispers》,观看过程中一度情不自禁地内流满面~
《Cries and Whispers》中文译作《呼喊与细语》,讲述三姐妹艾格尼丝、卡琳、玛丽亚以及一位女仆Anna的故事,电影整体基调忧伤,但有着镜头稀少的温馨和爱。三姐妹之间看似互相关爱,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卡琳和玛丽亚与他们的丈夫之间维持着虚假的“相敬如宾”的关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每天挣扎在垂死的边缘,痛苦的呼喊,看着很让人心生悲悯。周一清晨,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x月x日,今天早上我非常痛苦,安娜和我的两个妹妹轮流照顾我。事实上我觉得自始至终只有女仆安娜一直陪伴着她,给她母亲般的爱和关怀。玛丽亚是三姐妹中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也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玛丽亚拥有可爱的孩子,善良的丈夫,可以说她会是幸福的女人,但是她对爱很贪婪,她还想得到情人的爱,越是拥有爱,越是对爱贪婪。卡琳的生活更加压抑,与丈夫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与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处于冷淡,常常自虐寻找快感。而大姐艾格尼丝,从小对自己的母亲有着复杂的爱,在她濒临死亡之际,一度想让关系紧张的卡琳和玛丽亚变得亲密,但事与愿违。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塑造的人物性格都偏向极端,尤其是卡琳和玛丽亚,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但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艾格尼丝因为癌症的折磨痛苦呻吟,那一声声喘息揪着我的心,也压抑着我的呼吸,但是那种痛苦是我不能体会的,抑是她的妹妹们无法感受到的,真正能够感受她的痛苦和悲伤的,在我看来只有女仆安娜。而安娜长期陪伴艾格尼丝,给予她母亲般的爱和疼惜,即使在艾格尼丝因为癌症全身腐烂发臭时,安娜也会去亲吻她,安抚她,这声声细语是爱、是温情,帮助艾格尼丝舒缓病痛的折磨。另外,艾格尼丝的痛苦还源自姐妹之间的隔膜,她希望卡琳和玛丽亚能够重归于好,更加珍爱彼此,直到她死去这一愿望也没达成。卡琳与丈夫的关系处于僵局,逐渐开始自虐而且不能忍受任何人的触摸,她痛苦的过活着,一度想过自杀;她外表冷漠,言辞犀利,她会直言道出玛丽亚的虚伪、冷漠和风骚;但同时她也希望能跟玛丽亚变得亲密,可是她却用言语伤害玛丽亚,并为自己的言辞道歉求原谅,但是伤害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卡琳矛盾极端的性格造就歇斯底里的哀嚎,同时也有无助的婴儿的啼哭。玛丽亚幼时深得母亲喜爱,却得不到姐妹之间的亲密,她守着丈夫的温情又贪恋情人的爱,周旋其中只会二者尽失。
呼喊,同痛苦、愤怒、无力、孤独、内疚等消极的情感状态相关;细语,则与温柔、爱、怜悯、亲密等积极的情感状态联系在一起。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用唯美纯情的远景画面以及真实的人物表情的刻画将这“呼喊”与“细语”,简单和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再配上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完整深刻的呈现了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之间的隔膜,以及贯穿其中的小小的温情。
我想以最温情的一句话作这篇随笔的结语,因为我相信爱和温暖依旧存在。
“安娜慢慢地、轻轻地推秋千,我所有的痛苦都消散了,世界上我最爱的人都和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