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地区的鸟类全是海鸟,除了不会飞的企鹅外,其他均为飞鸟。种类稀少,数量却相当可观,约6500万只。如果加上企鹅,海鸟总数更是多的惊人,约1.78亿只。据估计,南极地区的海鸟占到世界海鸟总数的18%。
南极洲的飞鸟共有33种,其中23种属信天翁类和海燕类,其余为海鸥类。信天翁种类有漫游信天翁、黑眉信天翁、灰头信天翁和浅烟灰信天翁。海燕种类有南部巨海燕、北部巨海燕、灰海燕和南极黑背海燕等19种。海鸥种类有南极贼鸥、大贼鸥、大鞘嘴鸥、南极南方鸌、南极管鼻鸌和南极绿鸬鹚等。
虽然信天翁和海燕隶属于同一目,不过漂泊信天翁的翅膀展开时可达3.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它甚至能环游全球;而黄蹼洋海燕只是跟麻雀差不多大,常在水面上垫着脚掠过。在两者的最上面都长着很奇特的管状鼻孔,用于排出多余的盐分。对接触不到淡水的鸟类来说,这种生理结构至关重要。
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
又叫漫游信天翁,外号“飞翔冠军”。作为南极地区最大的飞鸟,翼展(一只翅膀)平均达3.1米,最长可达3.7米。漂泊信天翁日行千里习以为常,在环绕着南大洋的西风带(帆船时代注明的“狂暴的50°”和“尖叫的60°”)信天翁们却可以优雅地在风浪间盘旋,忽而迅速接近船尾,刹那间又离船而去,消失于分不出海雾与浪头界限的天际。羽毛的颜色和他们的年龄有关。成年漂泊信天翁的身体都是白色的,翅膀一般是黑色和白色。以乌贼,小鱼和船只丢弃的废物为食。
圣诞节,南乔治亚岛的数百万只幼鸟绝大部分才刚孵化。但是漂泊信天翁幼鸟的羽毛都几乎长齐了。在巢里待了近10个月之后,它们脱去了冬季里用于保暖的蓬松白色羽毛,用3.5米的翅膀在一阵阵风中联系飞翔。漂泊信天翁的翅膀让它完美地适应飞行生活,但对地面生活十分不利,所以对于信天翁来说,第一次飞翔的经历让它心惊胆战。信天翁的巢穴靠近陡峭的悬崖,那里的强风为幼鸟起飞提供了上升气流,但它们失败了太多次,以至于有蹼的大脚在生草丛中都踏出了跑道。接下去的5-6年,在它们回到南乔治亚大陆之前,年轻的流浪者将在南冰洋四处游弋。再过两年它们才会配对,并彼此相守至少70年。
南方皇家信天翁Southern Royal Albatross
主要栖息于南太平洋,新西兰和南美洲的岛屿。平均翼展3米,身长123公分,重8.5公斤,飞行能力极强,除了产卵以外,它们极少在陆地停留。主要吃海面上的鱼和鱿鱼,也吃甲壳动物和腐肉。
10月,南乔治亚岛又迎来了新的住客。灰头信天翁和黑眉信天翁也开始在草丛覆盖的山坡上活动。虽然它们的体积只有漂泊信天翁一半大,但这些小鸟也是迎风飞翔的高手,也善于在陡坡上筑巢,在那里它们可以享受到上升的气流。它们还很喜欢社交,常常比邻而居,形成一个大群体。最大的信天翁繁殖地在南乔治亚岛的西端,也就是威利斯群岛,看起来像一排灰色的尖牙伸向大海。春季时,成千上万的信天翁在岩石堆周围围成一个圈。
灰头信天翁和黑眉信天翁同漂泊信天翁一样,信奉一夫一妻制,而且每年都会回到自己原来的巢穴。它们求爱的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却很亲密,两只恋爱的小鸟会温柔地为对方梳理头上的羽毛。但这两种信天翁吃的东西却很不一样。黑眉信天翁爱吃磷虾,而灰头信天翁主要吃鱿鱼,以及南乔治亚岛特有的七鳃鳗。黑眉信天翁每年都会繁育后代,但是灰头信天翁则隔年繁育一次后代,可能是因为后者的食物相对比较难找。
灰头信天翁Grey-headed Albatross
一种南极地区的远洋鸟类,其上下喙有橘黄颜色并有灰色的头部,分布在亚南极岛屿及南部海洋,身高可达约63公分,翼展2.2公尺,常筑巢于岩崖。对任何干扰的抵抗力都非常脆弱。
黑眉信天翁Black-browed Albatross
是一种大型及分布最广和普遍的信天翁,眼后黑色,故名“黑眉”,翼展达2.3米,经常30多只组成一群,平均寿命23年。以鱼类、龙虾、乌贼、甲壳类、尸体及渔业的丢弃物为食物,喜欢在大陆架上觅食。它们可以为了觅食而长途飞行300公里以上的距离。黑眉信天翁群落非常嘈吵,经常发声来划定自己的地盘。它们会利用尾巴来示爱。全球85%的黑眉信天翁栖息在福克兰群岛,这里是这种鸟类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繁殖站。
对许多人来说,春季真正到来的标志是最后一批归来的信天翁,也就是灰背信天翁,它们奏响了捕猎的号角。很少有海鸟的翅膀能如此漂亮,修长的灰色翅膀显得异常优雅。跟其他信天翁筑巢的习惯不同,灰背信天翁的领地感很强,它们在南乔治亚岛海岸上筑巢,并孤独地守护在此。
灰背信天翁Light-mantled Sooty Albatross
小型信天翁,因身体乌黑而得名。眼周有一圈半月形的亮灰色羽毛。鸟喙泛蓝色,下颚有一条灰黄色的斑纹。雌雄个体体型相当,平均体长79-89厘米,翼展183-218厘米,体重2.5-3.7千克。其分布范围在南纬35°-78°间,在亚南极岛屿上繁殖,其他时间完全生活在海上,沿着南极远洋的浮冰觅食。以乌贼和磷虾为食,也会捕食一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尽管灰背信天翁可以潜水12米,但他们通常只会捕食水深5米左右的水面猎物。有时,它们会和鲸、海豚一起觅食,也会跟随船只。
到了夜间,山坡上到处是归来的海鸟。在草丛中漫步则变得很危险,因为被鸟洞占满的地面像是蜂窝煤,随时可能崩塌。这里是海燕的家,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南冰洋上飞翔,但此时回到陆地上来繁殖。南冰洋如此广阔,没人能确定它们的确切数量,保守估计有1.5亿只。春季,首先回到南乔治亚岛的是蓝鸌。它们很早就到达这里,常常发现自己的巢穴还没解冻,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它们在冬季会定期飞回来松松雪。紧随它们而来的是无数身形娇小的鹈燕、2200万只鸽锯鸌和200万对白额鸌,后者也被称为“鞋匠”(它们求爱时不断发出的叫声,让捕鲸者想到鞋匠缝纫机的声音)。每天晚上,大量的海燕会聚集在南乔治亚岛附近的海域上。它们在等待夜幕的降临,以便躲过守候已久的饥饿的贼鸥。鸟儿们在夜幕下走进自己的领地,扇动着翅膀,不停地叫着,用翅膀扇过彼此脸颊。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海鸟数量都如此庞大,昭示着南冰洋里有丰富的海产。
雪鸌Snow Petrel
又名雪海燕,雪鸌是鸌科雪鸌属的唯一成员,也是南极三大本地鸟类之一。现存成鸟约400万只,分布于南极及其临近岛屿。体长36-41厘米,翼展76-79厘米;全身羽毛洁白,眼和喙为黑色,脚蓝灰色。寿命14-20年,一生忠于伴侣。主食鱼类、头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磷虾。(我很喜欢雪鸌,因为它和我以前养的小白鸟长得一样,但是很遗憾没有照到,百度图库里也没有,所以拿白鞘嘴鸥的图片用用吧,其实长得差不多)
灰鸌Sooty Shearwater
又名乌黑鸌、灰色水鸟、灰剪水鸌,灰鸌是鸌科中的一种中大型海鸥。现存成鸟约2000万只,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体长40-51厘米,翼展94-110厘米;上体黑褐色,下体灰褐色,翼下覆羽及飞羽基部银灰色而有光泽,边缘暗褐色。主食鱼类、甲壳类动物及软体类动物。每窝产卵一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30-35天,具有长距离迁徙的习性。
南方巨鸌Southern Giant Petrel
南方巨鸌体型庞大,近似信天翁,嘴尖略呈钩状,趾间有蹼,鼻孔像一条管子。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常于大海低空逐浪飞行,羽翼展开可达2米,能抓小鸟或其他猎物。与非洲秃鹰类似,这些巨大的鸟类会为了战利品争斗不已。巨鸌以会以尸体和动物内脏为食。所以它们也是食腐动物,是南冰洋的清道夫。秋季是它们的幸运季,因为此时到处都是海豹和企鹅尸体,它们嗅觉灵敏,会用嘴撕开软毛海豹的兽皮,尽情享受大餐,还会不时地歇歇,在残骸中抬起它们沾满血的头颅。一旦尸体被撕开,其他食腐动物也会加入-----但是后者看着格格不入。
银灰暴风鸌Southern Fulmar/Silver-grey Fulmar
属于大型海燕,体长45-50厘米,翼展1.1-1.2米,通体大部分浅灰色,翅膀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点,分布于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等若干岛屿,喜欢在悬崖上筑巢,以磷虾,鱼类,乌贼为食。
岬海燕Cape Petrel
又名海角薙,数量约数百万,分布区域在南半球大陆海岸及岛屿上繁殖,于海洋越冬,体长38-40厘米,翼展81-91厘米,黑色的头部和颈部,白色的腹部,胸部,后翅是白色带黑色边缘。背上是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尾部呈黑色。主要的繁殖基地在南极半岛,南乔治岛,巴雷尼群岛等。
黄蹼洋海燕Wilson's Storm Petrel
又名长脚白腰海燕。现存成鸟1200万-3000万只,主要分布于南极海岸线及亚南极群岛。体长16-18.5厘米,翼展38-42厘米;体羽主要呈黑褐色,侧翼部分、臀部及腰部为白色。主要食用靠近水面的浮游动物,很少到水面下捕食。具有高度群居的习性,也会跟随船只。
黑腹舰海燕Black-bellied Storm Petrel
分布广泛,非洲中南部、印度洋、南美洲、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及福克兰群岛均可见其身影。
麦哲伦海燕Magellanic Diving Petrel
现存成鸟约33万只,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南端。体长约20厘米;下体羽毛白色,上体羽毛主要为黑色。会潜入水面下捕食。
凤头鸭Crested Duck
又名冠鸭,分布于南美洲,体长约52厘米,是一种大型的河鸭。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雌雄相似,头部浅棕色,形状从侧面看如隆起的小山脊,是一种特殊的羽毛冠,两侧有大理石的外观,橙黄色的胸部羽毛由较深的咖啡色边缘,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上有黑色条纹。
凤头巨鸌Southern Crested Caracara
又名南美风头卡拉鹰,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和南部。长度50-60厘米,翼展120-132厘米,重量0.9-1.6千克,平均1.35千克。一种有黑色头冠的老鹰,喙较短,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以蛙、蜥蜴、蛇和小型鸟类为食,食性更类似于食腐动物。
黑背鸥Kelp Gull
体长54-65厘米左右,翼展1.28-1.42米,数量超过108万对,当中约1-2万对生活在南极地区。以软体动物尤其是南极帽贝、鱼、甲壳类动物、其他海鸟等为食物。整个南半球甚至远至赤道的范围内,都可以看到黑背鸥的踪迹,而且这种鸟类对温度的适应度非常高,0°到23°的温差范围内,都不会对它们造成威胁。
海豚鸥Dolphin Gull
又名豚鸥,是智力及阿根廷南部的福克兰群岛特有的一种鸥。它们呈灰色,双翼则较为深色,繁殖期羽头灰色,非繁殖期羽头白色。它们栖息在岩石、沙质及泥质海岸,经常在海鸟群中出没。它们会于12月生蛋,每次生2-3只蛋。它们吃多样食物,如蚌或腐尸等,数量预计在1万-2.8万之间。
南极燕鸥Antarctic Tern
又名舞功草燕鸥。体长约40厘米,翼展80厘米,约100-180克。头部为黑色,嘴、脚为红色。南极燕鸥是群居,吃小鱼和各种甲壳类动物。南极燕鸥也清除了滞留在沿岸潮间带生物。南极燕鸥分布很广,如南极半岛、北美地区、非洲地区,在中国繁殖于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部的湿地。
南美燕鸥South American Tern
体长40-44厘米,比其他的燕鸥要大一些。鸟嘴为红色,羽翼无深色斑点,头顶的黑色一直延伸到眼睛下面。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沿海地区,包括福克兰群岛,北到南秘鲁的太平洋和圣埃斯皮里图州的大西洋沿岸。主要以鱼、甲壳类、或者一些小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棕贼鸥Brown Skua / Sub-Antarctic Skua
又名南极贼鸥,体长52-64厘米,翼展1.26-1.6米,体重在1.2-2.18千克左右,在贼鸥科里是体重最重的。以鱼、其他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蛋、腐尸为主。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南极地区,非繁殖季节会往北部迁徙。可能是因为棕贼鸥有很高的认知能力,棕贼鸥呗定义为“独立的人类”
南极鸬鹚Antarctic Shag
分布于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及周边岛屿。体长60-88厘米;头部、上颈部、背部、尾部及双翅为黑色,下颈部、胸部及腹部为白色,腿和脚略带粉色,眼镜周围有一圈裸露的蓝色皮肤,有一个甘橘色的鼻肉冠。飞翔能力强、能在陆地,海水和水上栖息。主食磷虾、鱼类、甲壳类动物等。通常每次产卵3枚,由双亲共同抚育雏鸟。
白鞘嘴鸥Snowy SHeath Bill
或称雪鞘嘴鸥,是南极唯一的永久陆栖鸟。通常都在地表被发现,而不是在树上。在南极企鹅巢穴附近,经常能看到白鞘嘴鸥在一旁巡视,瞧准机会偷取企鹅父母饲养幼崽时掉下的食物碎屑,或吃掉企鹅父母一时大意遗留下的企鹅蛋,甚至主动攻击股神的雏鸟
麦哲伦蛎鹬Oystercather
中型涉禽,体羽为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体型浑圆,脚短粗,粉红色。嘴通常为醒目的红色或橘红色。嘴型特别,直长且有力,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分布极其广泛,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跑得快,飞翔能力强。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沙碿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