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之于作家,是精神向度的彰显和人品文品的凝聚。读完安黎老师的小说《痉挛》,我愈发深以为然。《痉挛》这部作品就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厚度来说,是不容忽视的。而我心中不禁萌生了和安老师见面的想法,就是因为小说《痉挛》。这样的想法在心里一点点浮动升起,让身心愉悦了不少。
一日一日期盼着,二十号的那一晚,终于踏上了北归的火车。六月二十二日,西安这一天的温度比往日的干闷燥热略减一些。终于在十点半左右的那一刻和安老师相遇了。
进入安黎老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来自北京书画家严学章老师的题字——“安写黎民”。风格鲜明,别树一帜,意趣与美感俱在。此外,办公室里还陈列着安老师学生所画的水墨画,尽显朴雅之气。安老师看我入神,便讲解起来这两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也在与这两幅作品对视中,不知不觉和安老师的距离也在慢慢地拉近。
安老师带给人的亲近亲和之感,也使得初次的见面更加亲近了一步。近距离接触了之后,你会发现,他是独具人格魅力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真诚待人方面。他的笑容里承载着温暖,他的言语里满是对后辈的热切期望和关怀,这让慕名而去的我心生感动。
安老师从一开始写作,就进行着小说创作,而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就是其重要代表作品。安老师在长篇小说之外,安老师还陆续发表了三四十篇中短篇小说,笔触真实而热忱,令人钦佩不已。
谈及小说的写作,安老师认为小说写作贵在真诚真实真切。作者要写饱含真意的作品,唯有直面现实,秉笔直书。因为只有作者相信了,读者才会相信。作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其思想容量以及艺术价值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作品便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经典实际上就是大浪淘沙始见金,越是经典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典作品在哪里?在时间这个公正的裁判手里,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群的阅读里。
谈到精彩文章是如何炼成的,安老师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要想好,首先得过语言关。作品病句和错别字是文章的大忌,是要特别注意的。这样的问题看似微小,却影响读者对文章的观感和文章的筋骨。毋庸置疑的是,写完的作品确实需要修改,实则也多是语言的锤炼和打磨。同时,语言的出彩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吸引着读者的进一步阅读,影响着新的阅读场域。
对于作家本身而言,也需要具备很多宝贵的品质。正如安老师所言,如果作品想要鞭笞假恶丑,那么作者的心性以及精神气质也要与这种立场一致,不能摇摆不定。此外,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十分关键,这不仅是作家的担当,而且也是作品的深度所在。这些品质引人深思,同样也催生了我对大格局和大气魄的作品之向往和憧憬。
在安老师看来,阅读作品本身是具有一定拾阶而上的追求。前期的阅读或许就是后期阅读的铺垫和基础。此外,作品层次的高低也决定着阅读层次的高低。就如要走出眼前的一隅之地,再去回望那一片地界,心中自是别一番滋味。安老师还说,只有阅读了好的作品,认知层次才会一步步提升,作品的价值与魅力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写作者不仅要阅读,而且还要广泛阅读,特别是文学史上提到的作品要熟之又熟。安老师指出,这也就是作家是杂家的原因所在。
此外,阅读的广泛和纵深还包括熟悉文学史。不管是古代文学史,还是西方文学史,亦或是现当代文学史,凡是广泛流传的作品,无一不具有一条潜在且绵延已久的文脉,那便是或隐或显的批判性。对于写作者或者研究者来说,在读通读透文学史之外,还需要广泛拓展阅读领域,诸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都要广泛涉猎,进而在熟悉中保持好奇心和阅读热情。这样不仅眼界开拓了,而且思维认知也会有质的飞越。此外,思维认知的高低也影响着作品的厚度、广度和深度。可以说,阅读层次与思维认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安老师为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作家和编辑,其实,在此前他担任过数年的高三班语文老师。他在教学领域也不断地显露非凡的才华,正是因为他有很多过人之处,后来就调入了《美文》杂志社。在《美文》杂志社工作的三十年里,安老师除了审阅来稿还需写刊首语,自然接触最多的便是散文了。由此,安老师也由最初的小说创作慢慢转向了散文写作。
谈及安老师对美文的看法和定位,安老师说美文可以是散文,也可以说是小品文。就其本质而言,多为感物之作,这些文字多是触景生情,但在感物中怎样蕴含新意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老师在这里以生活里常见的花花草草举了个例子。他说道,作者们不应止步于对花花草草的简单描写,更多的还是要深入挖掘常人不易看见的东西。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意蕴无穷,言短而意长。
安黎老师谈到了他的两篇散文。在《落叶的境界》一文里,他着重描写了落叶的姿态和神韵。落叶缘起于扎根大地的小小树苗,纷繁流转,物象更替,再到一片片回归大地的落叶,直到最后融入泥土,化作落叶更护树。落叶归根,从根本上来说境界的彼方是润泽万物。安老师认为,落叶的落下不止是体面的告别,不止是自然规律使然,还主要是新生的准备,最关键的也是新叶的出场前奏。新旧交替是必然的衔接,从文章的内核来看,似乎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
另外,在安老师笔下的《乌云不乌》里,乌云是承载水汽与雨水的重要承载物。古往今来,较少有诗人把乌云一分为二来看待的。比如诗词里有“愁云惨淡万里凝”、有“黑云压城城欲摧”、还有“野径云俱黑”,这些间接地给我们传达了一种萧索的人生况味。而在安黎老师眼里,乌云却一改往日面貌,作者对乌云的看法和判断也发生了变化,直言乌云的存在大有裨益。这篇文章在他人之言里言出了新意,从而在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表达里令人耳目一新。
安黎老师从故土铜川的耀州走出,还不断以他饱蘸深情的笔触回望故土,一路向前,一路感恩。此前,公开出版发行的散文集《石头发光的地方一一回望耀州》就是这样的作品代表。
在畅谈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安老师言语里对于后辈的谆谆教导,满怀赤诚之心。文如其人,在他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心,文心,文章之心。要说安老师的文章之心,深入体察其文字,那自然是包孕着悲悯之心和大爱之心。他文字里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里,满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悲悯之心的关照和体察。尽管写作从小说到散文的写作阵地发生了转移,但他的写作根据地依然是大爱熔铸的追求和心向往之的良善。
在写作之外,安黎老师还进行着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疏导。这当然和他曾为高中老师密切相关,此外,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案例也是不可忽视的触发点之一。他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德无量,极具善良与大爱。在这一方面,他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不少的家庭重归幸福,走向了和谐与安乐。他认为,既然帮助了别人,就不应该去希求回报,因为真正的善良是无功利心的。凡是善良的人皆有恻隐之心。安老师每每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少年和不幸家庭无不扼腕叹息。他有感于一系列问题的亟待解决,于是执笔毅然决然地写下了《那些家长》一书。这本书写给家长也写给孩子,一经推出,便引发了热烈的反响。究其原因,这本书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或许便是最好的答案。
不知不觉,时间如飞。和安老师一起聊天,如喝了一口甘甜清冽的泉水,久久回味,难以忘怀。安黎老师对文学一腔热忱,他在长达五个多小时里推心置腹,使我心生敬佩。这期间除了充实和欢愉,更多的是感谢,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感谢安老师对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厚爱,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安黎老师的文学世界相当庞大,内容涉及言人性、言人生、言社会、言故土、言教育等,体量丰富,别开生面,其公开发表的文字就累计多达六百多万字。走近安黎老师的文学世界,你会发现,安老师的作品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且常读常新。就其作品价值而言,细致入微的文字里有它自身的磁场,这个磁场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读者在安老师的文字里相识。
希望安黎老师的文学大道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