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听一位资深小学老师的讲座,她说,一般孩子如果到了三年级学习还上不去,你就不要指望他(她)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了,还是提前选其他道路比较好。否则孩子痛苦,家长更痛苦。
我心想:我就是小学四年级以后学习才有起色的,好不?
源于自己的经验,我对老师说法持不同意见,您呢?您认可老师的话吗?
三年级的孩子,10岁而已,怎么就能够断言孩子的未来呢?
生活中,我常常听到有的妈妈这么说:我家这个孩子,不是读书(艺术、运动)的料;我家这孩子,就是这个性格;我家这孩子,就是拉不出圈门……
这样的语言,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的品质、智力、能力、性格都是固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长此以往,孩子成为老师父母口中的样子,因为他们形成了僵固型思维模式。孩子相信,他们的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
僵固型思维的弊端您想想也知道,在《我们如何应对教育中的困境》中有阐述,那么,我们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
一、不贴标签
说孩子“聪明”“棒”“笨”“能干”“内向”等等都是给孩子贴标签,标签限制和固化孩子的发展。
标签会引发人们的刻板印象,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大概是说女孩子学理科不行,男孩子学文科不行。这样的标签触发人们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失去归属感,并且感觉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让一群女学生参加一门自认为学的不好的科目考试,在考试前给予她们刻板印象的暗示。测试结果显示 ,没有唤起刻板印象时,测试分数较高;唤起刻板印象时,测试分数降低得很多。
很多女孩子在选修科目时,都受到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不是她们学不好,而是她们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数理化。
标签不是真相,可能只是刻板印象,不可以随便的用在孩子身上。
顺便说一句,所谓星座、血型、九型人格、生命密码等都是刻板印象,希望您不要把它用在孩子身上,也不要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您遇到有人告诉您这是心理学,那么我也确定的告诉您,那是伪心理学。)
二、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考试取得或高或低的分数(或其他成绩),与孩子分享他们或开心或难过的情绪,之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结果是如何取得的。
取得高的分数(或其他好的成绩),一定是在过程中有努力有付出,并且过程是做对了的,陪孩子关注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懂得联系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取得低的分数(或其他不理想的成绩),则是在过程中有做错或者失误,总结经验,重新出发,必会越来越好。
考试分数和对已有成绩的衡量只能告诉你一个学生目前所处的位置。
不要表扬或批评孩子,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成长,是建立有益终身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三、不在孩子面前评判他人
孩子不是听我们说什么来学习,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孩子拥有吸收性心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父母,您随意的一句评价有可能会让您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无意间,孩子接收到一种僵固的思维模式,他在心里悄悄问:我是下一个被评判的人吗?
不可否认,父母再努力,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评判,形成某些方面的僵固思维。可是,在父母可以做到的范围内,不是愿意给孩子的坏影响少一些再少一些吗?好影响多一些再多一些吗?
期末考已经结束,您会怎么对待此次孩子的成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