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不只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更是我们很多人喜欢的一篇小说。孔乙己不只是鲁迅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我们每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喜欢的人物。学生初次读这篇小说,初次接触这个人物,怎样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把孔乙己的故事,把那样让人心酸的笑,把那种欲哭无泪的悲,以及社会对读书人的损害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若干年后依旧记忆犹新,不能忘怀。这些需要我们的课堂设计艺术和课堂教学艺术。
两位老师用不同的风格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点。这两节课绕着本文应该完成的三个重点目标“情节结构,人物写法,以笑衬悲的手法”,放得开,收的拢,听完后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让师生难以忘怀。
先来谈谈亓艳老师的课给我的感受:
亓老师的课可以用四有总结———“有人”,“有料”,“有趣”,“有变”。
“有人”:
1、眼中有学生。亓老师课堂始终以师生对话展开。老师巧妙的把学生引进课本深处,引进人物深处。老师的点拨别具匠心。当学生思维肤浅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走向深刻,比如:一个“孔乙己”的小小绰号,并无深意,但是当老师点拨到绰号的侮辱性,这个人除了这个侮辱性的绰号并没有姓名,这个人不只是没有姓名,而且没有亲人,没有地位,没有职业,没有金钱,没有尊严……一无所有。这样的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的故事和命运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为课堂的深入做下了铺垫,可谓引导大家走向深处。另外,当学生思维狭窄的时候就引领他们走向宽阔。比如,由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对读书人的损害,让学生认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性。还有,当学生不能够入情的时候,老师就用反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读的方式反复体验,能够入情入境。
老师眼里有学生,老师明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
2、老师眼里有自己。
课堂上老师是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点拨者,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可小视,可以说,课堂是老师用热情和智慧把学生,文本等各种课堂要素凝聚在一起。
老师眼里要有自己,要有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魅力,老师就像太阳,要把自己的光芒照耀在课堂的每个角落,照耀在课堂上每个孩子心里。
亓老师就是个有魅力的老师,看她,思维清晰,语言凝炼,富有激情,教态自然,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随着人物的命运变化而富有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中肯,或者直接,或者委婉,或者给予微笑,或者给予眼神的鼓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彰显着一个语文老师的美。
3、眼中有书中人。
孔乙己,丁举人,咸亨酒店的各种人,还有现代读书人………随着课堂的展开,各种人物像铺开的巨幅画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美不胜收。
有料:
有料就是有课程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需要体验。这节课资源非常丰富。老师从实际教学情景出发,用了学生自身生活的一些观察体验,还有一些拓展资料,比如:
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再如: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俗称“老爷”。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再如:鲁迅的《狗,猫,鼠》中的资料:
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以上资源都被亓老师巧妙恰当的运用在课堂的环节里,使课堂容量非常大,信息广泛,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文带出到课外,带到生活,游刃有余,妙趣横生。
有趣:
课堂最有趣的点在于课堂的切入点。
亓老师由一个绰号谈起,和学生闲聊自己有没有被人取绰号和有没有给人取绰号,巧妙的把孔乙己引导出场。这样一篇长文就这样切入了,好的切入点就好比打开一节好课的钥匙。非常有趣!
有变:
亓老师的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好多转折点巧妙有变。设计的问题丰富有变灵动。
诸如:
他仅仅没有姓名吗?慢慢导出他的一无所有。
长衫对他来说还仅仅是一件衣服吗? 生答。
这是一件怎样的长衫? 生答。
这样一件长衫为什么还要一直穿着? 生答:因为这件长衫是他读书人的身份,也是他最后的尊严。
“唯一”,一个很奇怪的词,怎么理解? 生答哪些地方与别人不一样?(站着喝酒的没有穿长衫的,穿长衫的没有站着喝酒的)他很特殊,既不属于短衣帮,更不属于长衫课。如果是你,既不属于着又不属于那,你会是什么感觉? 生答。等等,
这样的问题推动着整个的课堂进展,渐渐的把课堂推向高潮,在灵活变动的问题中,小说的几个关键要素:人物,情节,主旨,写法就都带了出来。
课堂上的我们,就像是在观海。看到平静的海面,慢慢的涌起一道道波澜,最后波涛汹涌了起来。听课人的感情也随之起伏,或者激动,或者悲愤,或者同情,或者惋惜,或者愤懑,或者呐喊。
总之,这节课,很好的展现了亓老师的几种能力。一是解读文本的能力,二是灵动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沉稳应变的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思考一下,我们可不可以再更多的把一些问题放给学生?哪些还可以再放手?
二、刻画人物的手法可不可以让学生当堂训练?
再谈谈刘老师的课:
刘老师不慌不忙,气定神闲。课堂上很是淡定,她让我们在她的影响下放下一切急躁,慢慢的随着她的节奏走向课堂,走向文本。
细细品味,她的课堂有这样几个特色:
1、不离文本。老师和学生始终绕着课本,读着,品着,悟着,说着。
2、放给学生。不着急讲,让学生充分的读,悟,探讨。
3、退到最后。老师的点拨总是退到最后,老师不过多干预学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学生可以解决。
4、慢而有序。
老师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胸有成竹。课堂环环相扣,非常有序。
两节课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带着学生学习《孔乙己》是要学生收获什么?
课下我和学生交流了一下,我问学生:学习了课文,你们觉得那些是可以被你们所用的?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了两点:
一是,把社会的大问题放在了一个小人物身上。学生很厉害的抓住了小说创作“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特点。能够有这样的收获,非常值得称赞。
二是,刻画人物的手法。看来,学生还是很注意学习写作手法的,这一点,在两节课中都比较欠缺,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把课文做好例子,引导好学生写作。
以上是听了两节课后我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