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天
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北宋社会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当时世界的80%。
可惟有一点,北地的辽、西夏不断的军事骚扰。为求安定,北宋总以议和给钱物来解决问题,保国土无战事。反正,国库银两多的是。
由此可见,当时北宋人的日子过得该是多舒心的。
可活在此时的王安石本是个读书的料,农林工商各类学问具备。他的诗、文、词的创造出手不凡,引人赞叹至今。
可他偏偏是个自讨苦吃的人。十七岁的年龄,就在田间地头,跟农民学习种地施肥。21岁科举登第,别人为了官职争得头破血流,他却去了最苦的地方做官,像秦人商鞅那样先跑到农村搞调查,后就埋头干农活。
他提的主张都是为民考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得不恤也”。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了国家级的改革方案。却没有得到仁宗皇帝的采纳。
这以后,朝廷安排给他的职务他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辞。但又在真正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朝堂上下都很奇怪,认为王安石不喜功名,不求仕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安石不贪现实的安宁,居安思危,想要的是挽救现实繁荣却已陷入危机的大宋朝。
1067年,宋神宗即位,为了摆脱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北地辽、西夏的不断侵扰。神宗意欲改变,召见久仰的王安石。君呈围绕改革的一番谈话,十分的合拍,宋神宗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至此,开始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熙宁二年(1069年),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一通天下之利”。而变法之前,“宰相枢密使,不得与闻财政大计,造成兵、财、民三权脱节,问题丛生”。
他的第一变革,让先前掌握财政大权的“三司”一下被缚住了手脚,失去了利益,立即就招来了保守派的反对。
御史中丞吕诲列出王安石的十大过失,被神宗贬为地方官。变法继续进行。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这些新法的执行,让王安石成为豪强、高利贷者、中上级官员、皇室等的众矢之的,宰相文彦博有一句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管你怎么变法改革,动了我们的利益就是不行。处在漩涡中心的王安石,却是一心为改革,只要有反对者就硬顶,和皇帝宋神宗有意见不和,一激动就上表辞职不干。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而是要求考生联系当前的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选拔出通经术、明实务的人才为国所用。把以往只是官员子弟学习的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等,生员自各州县学逐级考试进入太学,依一定的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上舍的上等生直接担任官职,而不用再参加科举考试,这种由学校教育而层层选拔的制度开始出现了。
太学之外,还建立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等。
纵观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在国家安定之时,自找苦吃的人,其实是一个居安思危,不为强权,宁折不弯的改革大人物,他的变法给北宋带来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置将法”“保马法”等政策也让北宋的军队变得强大,压制了老对手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