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简书这个写作平台上,发布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深夜随笔》,获得了第一笔赞赏,来自身边的一个朋友,想必是算作对我写作的支持和鼓励。
至今,将近三个月,共发布了19篇文章,其中13篇向首页投了稿,结果有3篇被其收入:《2000万人的北京,究竟是谁的北京》、《五月天|一生一定要听一场的演唱会》、《七夕,我一个人过》,不知道这样一个“战绩”算好还是算坏。
写了40000多字,即使每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被相关文集收入,阅读量也不过百人左右,喜欢量多是以个位数计,赞赏的金额更是连提现的资格都不够。
越写越感到迷茫,越写越觉得焦虑。甚至有时候一个念头闪过:我会不会死在某个在简书更文的深夜,甚至第二天的凌晨。在还未看到出头之日的曙光时!
越想越觉得凄冷、恐怖、绝望。
我想是应该需要慢下来,静静地思考关于写作这件事情了。
1、于自己而言,写作是为了什么?
写作是为了名利?
扪心自问,我很难否认自己写作的目的,与名利无关。甚至很大一部分动力源于我对名利的追逐。
为名,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迫切地希望它能有更大的曝光率,各种渠道的转发,各个平台的发布,各类文集的投稿,看着稍稍增加的阅读量欣喜若狂,似乎自己成名在望。
曾无数次幻想过,某一次更文的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阅读量赫然写着“100000+”,底部以千计数的评论,还有眨眼间,奇迹般攀升的点赞量,这是我对自媒体时代一个写文的人的最好处境的想象。
为利,每一个写作的人都希望能以笔下的文字为生。文字不再只是深夜里自我慰藉的心灵春药和精神食粮,肚中不再是饥肠辘辘,而是真切地凭借自己的文字作品体面、有尊严、富裕的生活。
也曾无数次幻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一篇文章能换来数十万的天价广告费,自己能成为内容风口上飞得最高最远的那头猪,自己的名字可以出现在作家富豪榜的首位。
急功近利,利益熏心。
倘若我这一生最后的结果,注定在写作的这条路上无法收获名利,如淹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以亿计的文字写作者中的沧海一粟,渺小卑微的无人知晓,无人提及。
我是否还会写作?
我是否还会有眼含热泪,提笔行文的勇气?
我是否还会有文字如哽在喉,一吐为快的热情?
我想:一定是有的。
即使无法成名,即使无利可图,我还是会坚持写作,因为有比名与利更为重要的写作动力——那便是源于骨子里、血肉里对文字的爱好。
我会欣喜于自己的对事物的洞察、对文字的触感,仿佛身体上每一寸皮肤,每一个关节都透着文字的气息,随意一个场景呈现在眼前,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串唯美或凄绝的注解。
我会感动于自己的纤细心思,将一串串文字如一丝一缕,经一针一线,编织成或华丽高贵、或款款深情、或悲泣欲绝的各种色彩的衣裳,穿在有心人的身上,丝丝入扣,穿入人心。
我会惊艳于自己对文字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信手拈来的不是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堆砌而成的心灵的世界,有时蔚为壮观,有时满目疮痍。
或许正是这样的缘由,才足以支撑我写下去,假使终究不会成名得利,我一生也要与文字为伍,沉浸在文字的长河里。
思考了自己写作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对文字的喜好。
便不必急功近利,写作本身最为重要,名利则由它去,有固然好,没有也无需强求。
便不必苛刻要求自己每日必须更文,忍受着白天工作的劳累,深夜里还要搜刮零星的文字灵感。
便不必绞尽脑汁迎合这个功利的世界,投其所好,失了“文品”,泯灭了“文心”。
2、自己应该写些什么
解决了“写作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就需要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写些什么。
从学生时代写到现在。尤其是进入了微信、微博”引领的“众媒体时代”,越写越感到迷茫,越困惑自己究竟应该写些什么,用怎样的语言风格写、又以什么样的“文品”写。
自己究竟应该写些什么?
是如一些自媒体写作课程所教授的那样,每天将微博、头条、知乎刷遍,在万象丛生的热点中,用敏感的鼻子嗅出“10W+”爆款话题的味道,心中窃喜,搜刮出相关文章,复制粘贴在自己无数次幻想,即将横空出世的爆文中,做一个多手信息的搬运工?
是写一些网络“快餐式”的畅销文字:或玄幻,无边无界;或悬疑,自圆其说;或言情,尽洒狗血。与时事热点无关,更高高悬于生活之上。任思绪漫无边际,任文字随意组合,充当读者的一时乐子与消遣,玩味过之后,擦干净嘴,再也不被提及?
还是写一些关乎文化传承、关于历史沉淀,古典文学的继承、诗词歌赋,现代文学的延展,小说诗歌,写尽人间烟火的宏伟巨著?
想来,应该是写自己有感而发的,自己喜欢的,不屈自己意,迎合他人的文章。有义愤填膺之气,方可书浩然正气之文,有做娼妇之心劲,方可行卖淫之能事。
自己应该以什么的语言风格写呢?
是如一些自媒体人犀利、泼辣、尖酸,文成脏,语骂娘?
是豪放,桀骜不羁,直抒胸臆。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还是婉约,含而不露、青翠欲滴。如闺房红帐中娇羞的女子,等待良人解开衣襟,丝丝滑入,浅浅深深,一探究竟?
我想大概是:深情款款的文章不能为挑逗读者的情绪,脏话连篇、污言秽语,影响语境;气愤难抑的文章自然也不能扭扭捏捏、吞吐呜咽,需如晴天霹雳的暴击,需一剑封喉。
文章始于天成,写作必须源于心底欲涌而出的灵感,语言风格必须是自己当下心理情绪的反映,这是我必须坚守的“文品”。
3、自己应该什么时间写作?
不得不承认,在简书更文的这些天,我的生活和工作被打乱了!
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大部分工作内容是极其耗费脑力的:课程宣传文案怎么写?课程选题和大纲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呈现更有吸引力?
往往一篇优质的文案写下来了,整个大脑思维枯竭、一片空白,很难有其它写作的欲望和灵感。
还会想着晚上一定要写一篇文章。写什么好呢?去微博热搜,看有什么热点话题;去百度搜索,看又有什么新闻事件发生;去新榜,看看其他公号都在写什么爆款内容。
除却花在自己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其他时间都是恍恍惚惚,焦虑莫名。
下班回来后,忍受着工作了一天的劳累,“写什么”的想法还在脑中不断盘旋着。
突然,大脑中闪现一个话题,似乎一个天才的灵感就要爆发了,便会欢呼雀跃,缩短整理内务的时间,匆匆忙忙爬上床,开始艰难地码字之旅。
一开始文思泉涌,渐渐便无从下笔,越写越艰难。
在一篇文章完成之前,自己会将上面写过的内容反复浏览很多遍,原本富有感情的落笔,读到N遍之后,便觉失了生气,索然无味。
在还未完成文章之前,自己想的却是这篇文章字数会不会满足投稿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整体排版是否清晰、易于阅读,这篇文章的插图是否与内容匹配?而全然弱化了对文章内容本身的优化,还做着打造爆款文章的美梦。
作为一个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文字爱好者,这样不纯粹的写文,实在是对文字的亵渎,无比惭愧。
最终成文时,已至深夜。
迫不及待地将文章向各个未加甄选的简书文集投稿,并急不可耐地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
身体已疲惫不堪,大脑却异常活跃,集中注意力地听着来自手机的声音,生怕不能第一时间看到简书发来的通知。
等一切都已结束,已是第二天的凌晨。几个小时的睡眠之后,拖着无精打采的身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常常想:长此以往,我会不会死在某个在简书更文的深夜,或是第二天的凌晨。
如果是这样去写文章的话,身体和精神都是吃不消的。
没有灵感,挖空心思创造灵感。
时间不够,抢夺挪用睡眠时间。
这不是更文的决心,这是要死的节奏!
所以,不必强求每天是否能坚持更文,有了灵感,来了兴致,一笔挥就,这才是天才文章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恰逢迸发出一个灵感,恰逢一个适当的时间,自然成行云流水的文章。
珍爱生命,远离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