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产品分为“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每个产品都会沿着这个生命周期成长和演变,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当产品来到成熟期的时候,有些产品经理会发出这样的疑惑“自己的产品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接下来该怎么发展似乎无从下手?”
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成熟期的产品有什么特点:
有一定的用户数量,
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成熟的产品形态,成熟的商业模式
个人看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期,互联网产品是不断迭代,不断去触达或超越当下的天花板。
其次,我们要明确成熟期的产品要达到什么目标
对内而言:
就是要延长成熟期的时间,延缓进入衰落期的时间,并尽可能进行微创新,争取发现新的增长点;
对外而言:
建立并深挖自己产品的护城河,增大竞争对手的超车成本;
具体而言其实就是做以下几件事:
覆盖更多的用户场景;
表面上看产品成熟期似乎用户需求已经被满足的差不多了,但是事实上随着产品的用户量扩大,覆盖的用户增多,那么实际的需求和用户场景也会增多。而一款产品最初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新增的需求和场景。而产品经理就需要去应对这些新增的需求和场景,并从中找到适应当下或是领先市场的功能点。
比如虎扑社区,在我印象里最开始他是一个篮球社区,“利用翻译+整理的“新闻与流言”,集专业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很快成为虎扑早期的拳头产品”。而随着用户量的扩大,发现很多用户同时是篮球迷也是足球迷(或其他运动fans),因此就延伸出足球和其他版块。而虎扑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为主,他们精力旺盛,除了体育,他们还会讨论到底哪个女生好看等话题,于是就有了步行街。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球鞋等中高档的体育用品有了需求,于是有了虎扑识货。
在将用户分层的基础之上,进行促活和提升核心行为的转化率;
促进用户活跃率和核心行为的转化率,其实是成熟期一个重要的任务。成熟期的产品用户是到达一定量级了,用户的分层化会逐渐稳定或明晰。在之前阶段,可能由于资源,成本等因素暂时没有做或者没有细作的用户分群就可以开始了。有针对性地做相应的产品或运营活动来达到相应的目的。
用户分层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分层用户,产品经理可以有针对性的考虑产品设计。举两个例子
按用户行为来分:
新用户(未下载或未使用):希望他们能下载产品,常用的策略是新用户福利;
下载用户(初次下载或初次使用产品的用户):希望他们使用产品的时候更流畅,减少流失率,此时应该用新手引导,让他熟悉。
活跃用户:希望加深他们使用产品的频率,那就要加深用户对关键行为的使用习惯,;
兴趣用户:希望他们完成付费决策,购买商品,就要考虑可以使用不同的促销和营销手段;
付费用户:提高付费的次数和频率,可设计复购用户折扣等。
这是一个漏斗模型,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各个环节的转化率。
按用户具体需求来分:
比如一个家长社区,虽然大方向来说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好聚在一起。但是不同(可能是因为年龄、地区、教育目标和理念不同)的家长具体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家长关心幼小衔接,有的家长会关心如何提高单科成绩,有的会关心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财商,有的会关注海外留学等等,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就会有不同的场景,不同对应的功能,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去有意识地挖掘相应的需求,或是重点抓哪一类家长。
拉新
为产品带来新鲜血液,新的流量。这一块通常是需要产品经理对非用户投入更多的关注——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使用这款产品?不使用产品的原因是否有共同点?他们是否在使用竞品?竞品有什么吸引他们?
想通了上面的问题,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手段无非都是那几个,只是要在实操的时候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
将新的趋势和产品结合,衍生品切入,找到新的发力点;
我们已经将上面的各种方法都做完了,但是市场大环境、技术实力所限,天花板已经到了,我们怎么办?
个人认为两个思路可以参考:
1、将产品结合新的趋势新的热点;
比如陌陌,陌陌原先主打陌生人社交一炮而红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步入成熟期。直播风口出现之后,陌陌将本身社交的属性加上直播的热点,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从2015年9月上线陌陌现场,2015年12月开通红人直播,到2016年4月全面开放全民直播,实现月活近3000万,陌陌直播业务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这个成绩。
2、产品衍生品切入,垂直化
有的时候,一个产品从全局来说可能改动较为困难,牵涉到的层面太多,或者是因为从大品类来说已经很难做突破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某个垂直市场突破,将某个垂直品类的用户需求深挖?
以上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请各位看官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