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经常收到的网友问题。提问的人,可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择业之时的困惑;也可能是翻译从业者,他们做inhouse或freelance多年,一直处于瓶颈期,入职时是翻译,几年后还是翻译,可以想见,一直到退休前,可能都是翻译。
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
翻译只是工具一样的存在,没有任何升职前景。
我想你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好几年前,我也这样想的。
但在这一行混了这些年,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句话其实也不尽然。
1
首先,我不认为翻译如果一直是翻译,就是“没出息”。翻译是个技术活,可以活成匠人,可以建立自己的口碑,从而积累到客户和金钱。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晋升不一定体现在头衔上,而是体现在他的客户资源和单位时间收入上。
第二,也是今天重点想与大家分享的想法,翻译这样的专业人士,专业水平固然是区分优劣的标准之一,但出来混,拼的不光是专业实力,还有很多综合的“软实力”。
所以,那些认为“翻译只是工具”的人,或许对专业人士的评价体系存在什么误会。
2
如果我们给专业翻译分级,处于第一级的翻译,应该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能够胜任一些场合或文档翻译工作”的那部分人,他们应该考过了全国通过率10%左右的CATTI二级,具备入行的专业水平,能翻译出来的稿子能看,能交付客户。
很多想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门槛已经很高了,好不容易达到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一辈子都这样就好了。但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翻译,如果想要再往上走,还需要其他技能和实力的加持,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他人。
在很多人眼里,第二级的翻译,应该有能力指导和带领他人一同完成翻译项目。比如翻译公司里的译审,还有一些养着翻译部门的非翻译公司里的翻译部门经理。这里涉及到很多细节。从专业角度来说,译审的业务水平要高于普通翻译,除此之外,在多人协作翻译中,为统一术语,他得会用CAT,会指导团队成员使用CAT;他要对目标项目的文风或术语心中有数,从而统一翻译风格,在团队成员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拨乱反正。他要有能力对整体项目交付负责,保证质量、控制进度。他可以不亲自处理每个细节,但要对每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从第一层级到第二层级,这里就能刷掉好一部分人。抱怨“翻译晋升无望”的人里,有多少能做到这个层次呢?
3
翻译如果还要再往上爬,会是什么样子?比如,他得hold得住比较个性化的翻译需求,包括留学文书PS、广告文案,通常是客户提供一个大概的中文底稿,然后需要翻译根据目标对象的特性去调整译文,突出目标优势。这要求翻译具备产品思维,和比较高的共情能力,想人所想。或者更多偏向管理者的角色:他深入了解行情,掌握大量资源人脉,客户找到他,能问清楚事情,能找到相关资源。很多翻译认为,我只要做好托付给我的翻译项目就可以了,殊不知这只是第一级的修为。
我之前听过一个案例,客户有个其他和语言服务相关的需求找到经常合作的翻译,希望他能帮帮忙。翻译帮忙找到了人推了过去,结果此人专业水平令人大失所望,客户不满,这位在中间牵线搭桥的翻译却撇个干干净净,关我何事,我能免费帮你这个忙已经很好了。
的确,很多时候翻译不是中介公司,友情帮忙找资源已是分外之事。但客户资源是怎么积累的?客户关系要怎么维护?这里就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门道,都值得学习。比如就这个案例中,客户是门外汉,翻译理应比他更了解行情行规,更有能力识别同行的业务水平,帮忙推荐不是丢个微信或名片过去就算了事了,是不是先看下他的简历,评估一下他的报价,大概判断合理之后再推荐更好呢?当然,有时候即便做到这个地步,也会出现“遇人不淑”的不愉快,这里就需要危机公关,跟客户解释,尽力去找了,无奈当时情况紧急,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也比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要让人好受一些。
类似这样的能力,就不属于翻译的专业范畴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上,能比普通人多会一点,多做一点,拉开的差距可能就会是数量级的。
如果在这个层级之上,还要再往上走,那么翻译对于这个人真的就只是个工具了,其他各方面素质技能的贡献占比要比语言技能多得多,比如各位都知道的马英九,当年就是个翻译。他后来走到那个层次,靠的全是翻译水平吗?
这段时间重温吴军的《见识》,看到他提到专业人士的五级评价体系,深有同感。
有一技傍身,那么很好,你有个饭碗,不会饿死。但光有这个饭碗就想吃到山珍海味人间珍馐,显然也不太现实。
出来混,拼的是综合能力。
再来对照这个专业人士的等级体系,你在第几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