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见到了小文,跟以往不同的是,她今天不仅多了些许笑容,还一次性预付了一个月的咨询费,让我意外又感动!回想起这3个月的变化,我真心为她高兴,虽然我并不知道咨询室内发生了什么。3个月前的小文跟其他来访并无不同,虽不言语却双眼写满忧郁和故事,更糟的是咨询不到1个月,小文丢了工作,当她问我可否打折之时,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毋庸置疑,我非常想帮到她,也给了她最大的折扣,但每周固定的咨询费对失业的小文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咨询师看出了我的不忍:“不用太担心,我们已经给了她最大的折扣,于情于理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果小文想自救,她一定会想到办法!” 是的,出于同情,我们很容易忽略边界,忽略外在力量的辅助性。而事实也正如咨询师所说,自救才是引领小文慢慢走出困境的主要力量,而自救背后所蕴含的是“责任”二字。
关于“责任”,我最近也有颇多思考,多维度的,整合的思考。先从大家熟知的一则笑话说起。一男子每天给乞丐10元钱,持续了两年,之后开始给乞丐5元,乞丐问:“以前给10元,怎么现在给5元?”男子说:“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养女人!”乞丐习惯于男子的施舍,渐渐忘记自食其力的责任,虽是一则笑话,却又是现实生活的浓缩。
这又让我想起一位同事,因遭遇生活困境而无法正常投入工作,请求我能帮她每天打卡,出于理解和同情,我帮了她很长时间,后来她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却似乎习惯了有人帮助,每当我想退卡给她时,她总会说:“没事的,卡就放你那儿,反正你自己也要打卡,就顺便帮我一起打了吧。我的生活太累了,不想再被这些琐事困扰,你就再帮帮我吧!”我似乎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是的,只是在自己打卡时顺带帮忙,好像自己也没什么损失,何必这么计较呢?于是又说服自己继续帮她。直到发现自己“无私”的帮助让她越来越过火,迟到、早退甚至旷工,同时也让自己身陷尴尬的局面。后来好不容易把卡还给了她,却换来了她满脸的不悦,似乎我欠了她很多!这听上去似乎是件小事,但背后关联的也是“责任”二字。这位同事一开始就忽略了生活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困境也是自己的,朋友可以暂时帮助,却不能永久承担,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人永远都是自己。若非要强加于他人,便永远学不会承担,走不出困境!
也许人们常说的“一斗米养恩人,一石米养仇人”就是这个道理,一斗米既能表达我们的理解与同情,也不会让他人忘了自己的责任,而一石米却足以让人们忘记责任依附他人,并在索取与不满足的困境中越陷越深。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减免了小文所有的咨询费,可能也就削弱了小文走出困境的潜在力量,削弱了她的责任感,她或许不再那样积极地寻求改变。这可能也是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开始收费的核心原因。当大学生面对免费的心理咨询会显得缺乏主动性,而当免费变为有偿之后积极性却大大提高了,尽管这种有偿只是象征性地收取10-20元的费用,但却有着潜在的意义——“心理问题是我自己的,我必须要承担费用(责任)并努力自救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低价咨询既考虑了大学生来访的经济问题,又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责任所在,值得提倡!
这又让我想起了武老师的一本书(具体书名就不说了,你懂的),内容犀利却真实,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书皮。这算是我见过的最具代表性,最贴切主题的书皮,以漫画夸张风趣的方式诠释了整本书的内容。漫画上各年龄段的人们叼着奶嘴,化身嗷嗷待哺的婴儿告知天下“我乃巨婴,无须承担,应被满足”。武老师用实战案例点点解析了 “责任”的缺失!是的,年幼时我们有太多理想化的投射,认为世界正如我们所想,慢慢长大了,在现实的受挫中,理想化的破灭中看到了世界真实的模样,一部分人接受了现实,承担了责任,并在现实的打磨中得到了整合,而另一部分人拒绝看到真实的世界,拒绝承担现实的责任,仍旧在理想化的投射中,全能与救赎的期待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自欺欺人的虚伪中辜负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