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说到学校教育,我以前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下长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根本意识不到,“学校教育”是否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李笑来老师,我才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受他的影响,我才意识到:独立思考这么重要,为什么学校没有教会学生这种能力?
说到家庭教育,我来自农村,性格比较内向,自卑,软弱。以前,我把这种性格归结于“农村出身”这种大环境。后来我遇到很多来自农村的朋友,在深入的交流中,我发现,即便都来自贫穷的农村,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方式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我开始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生活中,谁都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听起来,这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其实,生活本该如此,是什么改变了它的模样?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究竟教给我们什么?
我觉得,学校教育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三点:遵守团队规则;基本的是非观念;基础的知识教育。
在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只有一点:爱。爱,意味着尊重,关心,包容,信任,意味着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有些课题,对一个人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关乎一生,可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根本不会教,这让我觉得既匪夷所思,又深为震撼。
1.认识自我:
不要笑。这个课题,别说中学,连大学里都没有。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这不是无病呻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对生命本源的探索。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的内心才会自恰,不拧巴。
如果说学校不教,那么父母如果有意识,应该会关注孩子,观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让他们通过实践,更早地认识自己。或者,哪怕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是极好的。然而,事实是,很多成年人,是在社会中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如梦初醒一般,去探索这个问题。
2.独立思考:
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大概是在以老师,书本,父母,专家为“权威”的环境中逐渐丧失的。我们大约是怀疑过的,只不过在“标准答案”下,所有的“非标准”都沦为“错误”,慢慢地,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我们都被“标准答案”统治。
一同被统治的,还有我们的“标准人生”:有“钱途”的专业,外人羡慕的高薪工作,被催婚,被催生,被催二胎。你若反问一句:为什么30岁了我就得结婚?问话者更理直气壮:30岁还不结婚你想干嘛?大家不都这样过吗?
因为大家都选择这样的人生,所以我也就不需要思考。这样漏洞百出的逻辑,竟然信奉者众。我们的平庸,大概早就注定了。我们一边心安理得,一边迷茫惶恐:我这一辈子都将这样过下去吗?为什么我时刻想逃离?生活并不是没有选择,就看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若不能独立思考,不懂取舍,便只能随大流,过别人眼里的人生。
3.性教育:
性教育的匮乏超乎人们的想象。未成年人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应对身体侵害?如何顺利度过青春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对异性的欣赏和喜欢?
很多未成年人在面临侵害时,根本分不清这是不是侵害,更不知道如何应对,还有人出于“害羞”“丢脸”的想法,不敢告知老师和家长,导致种种悲剧。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我深为赞同,“教给孩子身体哪个器官很重要,应该保护好,远远不如教给孩子:我的身体我做主,我有权利对侵犯我身体,让我感觉不舒服的人发出抗议,哪怕是父母,哪怕是熟悉的亲戚朋友”。
4.心理教育: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多更严重。从小在相对宽松开明的环境中长大,拥有父母的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而从小缺乏爱与包容,生活压抑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较劲,寻找自我就费尽心力,哪里还有精力去发展其它?!
在学校里,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并不比成年人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要小。对此老师和家长似乎完全意识不到。一句“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就能把人逼入死角。是啊,如果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比别人差吗?我比别人笨?我是不是很没用?......自我贬低的心理阴影一旦形成,会持续影响孩子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会被打上“好孩子”“听话”“懂事”的标签,老师喜欢,家长喜欢,同学喜欢,这类孩子往往让家长觉得很省心,但请留意,这类孩子有可能是“讨好型人格”,他们也许真的很爱学习,也许更爱因为成绩好而被周围的人喜欢的感觉。在学校里,他们能生存得很好,一旦进入社会,身处一个不是以“成绩好”来评价“成功”的环境,他们会猛然发现,游戏规则变了,他们无法适应。这种不适感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无法自拔。
一个人的成长中,会面临很多的困境:比如学业压力大,比如严重自卑,比如竞选失败,比如遭遇意外,比如被人恶意中伤,比如失去至爱的亲人......所有这些,我们通通都会遇到,如果在成长中有这样的一种环境,能让我们的情绪得以宣泄,让我们懂得多维度看待一件事情,让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外界影响,如何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5.人际交往:
在我们交往的人当中,有我们喜欢的人,也有我们不喜欢的人,有喜欢我们的人,也有不喜欢我们的人,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如何跟他们相处,直接影响着我们未来的人际交往模式。
遇到喜欢我们和我们喜欢的人,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皆大欢喜。但是遇到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怎么办?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可能会通过语言,行为传递出对我们的厌恶情绪,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还有更复杂的,喜欢我们,而我们又喜欢不起来的人,如何相处?我们非常喜欢的人,并不喜欢我们,怎么面对内心的失落?
这真是个复杂的课题。很多人不愿意跟外界接触,愿意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不是不想跟人交流,而是他们害怕拒绝,害怕打击,害怕受到伤害,所以用这种方式把自己保护起来。归根到底,还是跟过往的经历,过往的心理创伤有关系。倘若这种创伤得不到治愈,一个人会逐渐引发自闭症,抑郁症等各种精神问题,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6.行动能力:
在学校,大家都默认了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在家里,很多家长传达给孩子的是,你只要“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成绩好”可以“遮百丑”。
于是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会自己梳头发,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不会自己铺床,不会自己洗澡,不会自己盛饭,不会自己倒垃圾,反正“成绩好就行了”,反正这些事有妈妈做奶奶做。
于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动手能力同样很差:灯泡坏了?不会换。扣子掉了?不会缝。做饭?太难吃。洗衣服?洗不干净。谈不上多专业的技能,只是最最简单的生活技能,然而,很多人确实都不会。
于是很多孩子行动力极度缺乏:寒假暑假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用来实践的嘛。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很多孩子的寒暑假以看动画片和玩手机游戏为主题。长大后,不是通过行动去探索,去尝试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是宅在家里想: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想要过好这一生,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勇气和智慧,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以支撑,那么不必遗憾,更不必抱怨,我们应该庆幸:好在还有自我教育这种方式。
有很多人,出身贫寒,一旦日后经济条件允许,表现出来的,不是珍惜金钱的来之不易,而是非常大胆地消费,令人咂舌,其实我很理解,这背后不过就是:补偿心理。
如果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满足自己对于美的追求,那么长大后,看见漂亮的衣服,首饰,洋娃娃,玩具,那么买给自己,没有关系,满足了内在的小孩,你也就获得了满足,只要不沉溺其中便好。其实购买背后,不过是想证明“我值得”。
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那么长大后,遇到那些温暖的人,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能包容自己,那么珍惜他们,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相信自己,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在社会交往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种种不足,不必害怕,正视它,纵然我有种种缺点和毛病,比如自卑,比如心理脆弱,比如动手能力差,没有关系,我可以逐步地改善,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动摇我。
如果觉得自己过去有什么理想,苦于现实原因无法实现,比如想学舞蹈,学画画,学乐器,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去尝试呀,是真心热爱还是一时新鲜,能坚持下去还是会浅尝辄止,都没关系,起码行动了,验证了,心中不会有遗憾。
后记
我一直认为,在成为合格的“父母”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你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爱,你才容易生出对其它人包括对子女的爱,这种爱,不是责任感,而是一种自然流淌的情感。爱,是一切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