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和新同事沟通业务建模,但一时间很难去给“业务建模”去下一个定义,或者引导其把这个事情完成,只能拿出一些比喻来描述,故此也在想如何把这个概念能够系统性且说人话地表达出来,以及有一个比较好的引导方式。遂总结下来,同时作为之后的培训提纲。
1、概念性地总结,什么叫业务建模?
定义上来说,以确切的数据指标增长为目的,对任务有因果地进行分解,且能不断放大数据的过程,就叫业务建模。个人认为,目标重要性50%,分解20%,放大30%。
业务建模可大可小,可以对行业,可以对公司,可以对一块具体的业务,也可以对个人。
注:产品上还有个概念叫系统建模,在我看来其实是子集,只是更注重流程,而非数据,不赘述。
2、为啥要去做业务建模?
通俗解释,想活得有意义,总要树立个目标吧,树立了目标,不能光喊口号干活吧,要干活,总得找点靠谱可实现得法子吧,做了之后,总要回头看看结果如何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要让结果不断变得更好吧。
有个RARRA模型,留存→激活→推荐→变现→拉新,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而所有建模的底层指标,个人来看,都基于以下三个数据,其实也就是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型得以成立的指标。
第一是LTV,单客生命周期价值。
第二是CAC,单客获取成本。
第三是TAM,潜在市场规模。
当你的LTV>CAC,且你前期的固定投入,会在你预期的TAM下逐渐被摊薄时,你的模型就得以成立。
3、尽不说人话,能不能举个例子?
3.1对行业的案例,奉上很敬重的一位企业家左晖,可惜英年早逝。
在贝壳以前,中介们之间的关系是单点的,是敌对的,中介只是把平台当成一个免费骗取流量的工具,大额极低频的成单的模式,趋利者必然以敌对视角去看其他中介。相信大家在各种新闻都能看到58找房被骗的案例,一张图我们看看58原本的业务模型中的缺陷是什么。
而在贝壳的ACN模型下,签约贝壳的所有的中介都共享房源,不论你是哪一家的中介,不管你是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还是带看人,都在一个网络中,只要你围绕“房源”和“客户”做了任何的贡献,那么当顾客最终成交时,都会分你一杯羹。
那对于中介来说,一个是“非常不确定地独吞”,另一种选择是“相对确定且稳定低分润”,且后面的模式,在你职业积累中,你的信誉是逐渐积攒的,你会如何选择呢?
3.2对公司的案例,我们以亚马逊为例
零售业的底层逻辑就一条,量越大,价越低。我们看看亚马逊的增长飞轮,其业务模型就是,我以极低的毛利出货给用户,用户的购买价格越低,则我的采购量越大,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越强,用户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产品,则吸引来的用户就更多。
那我们反观家乐福和沃尔玛,早期都一样,所有的新品牌进入,都需要收入场费陈列费等,那到了消费者手上,相对地价格就比较高,且公司的选品方向,就会变成谁给的费用足够,就让谁进来,这同时也挡住了一大批的新兴优质品牌。而我们看到最后,沃尔玛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方向,而止步不前的家乐福在中国下场大家都知道了。而同样地,山姆会员店和好市多,都是以SKU少但单一SKU出货量大来去对抗“沃尔玛”模式,就不赘述。
3.3对具体业务的案例,分享在一家公司里,如何做积分商城的业务模型。
在初期原本仅有链路1,但随着积分商城自然流量越来越大,积分商城业务天然需要消耗更多地预算进行货品的采购,否则发放出去的积分就成了无米之炊。
而当产品整体没有明确的LTV和CAC时,这部分的数据便无法量化,而积分商城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用户对于积分商城中商品的认可,能够因此被引导去做平台想做的事情,故此,在个人操刀时,在原有的业务模型上,设计了第二条链路。
若积分商城利用自有的流量商业化,树立2个里程碑,第一是赚取超原有预算的利润,第二是盈亏自负。则这一模型可以长期地自我放大。
2.4对个人,也有业务模型吗?
有,最简单的就是如何赚更多地钱这个问题,拿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用搬砖来说,搬1w块砖,能获取500元的收益,而当你停止搬砖后,你的收入将会停止,但更可怕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并不会能搬的砖越来越多,相反会越来越少,故此你只能逼迫自己搬更多的砖,与时间为敌。
而对于脑力劳动来说,随着时间的增长,你的经验会越来越多,单位时间内,你的劳动的价值也会更高,相比体力劳动,确实是一个更好的路径。
但追求单位时间劳动价值的路是无止境的~而若只是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上限更高,但也是有止境的,故此接下来继续追求,则需要学会投资及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