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叶·列宾(1844~1930)
1871年,列宾毕业于俄国皇家美术学院,并获得一枚金质毕业奖章,按学院的规定,他同时具有了一级艺术家的称号和为期三年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在一片恭维声中,列宾没有按惯例立即出国。另一幅使他魂牵梦萦的《纤夫》构思留住了他。
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门前有条涅瓦河。学生们课余时间常在河边散步。瓦涅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他极大的感触,列宾早在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和在俄国咏唱纤夫的民歌中受到感染和启示,他决定创作一幅有关纤夫的作品。在他毕业前,便已着手收集有关纤夫的形象资料。1870年夏季,列宾和风景画家比西利耶夫以及同学马卡罗夫三人,同去伏尔加河畔的村镇度过了整个夏天。那里纤夫的生活加深了列宾的感受。
为收集素材,列宾有意识地去熟悉和了解纤夫们,和他们由陌生而交为朋友。在纤夫们的营地,列宾和他们一起架锅做饭,共同吃着简陋的食物。列宾记录了纤夫们不同的经历和形象,并力求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拖拉着货船的纤夫在沙滩上艰难的行进。这些饱经寒暑煎熬的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地走着没有尽头的路。由于长期的共同行程,他们之间彼此协调,相互照应。画面上十一个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纤夫,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者,也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劳动队伍。
纤夫队伍中的领队,头上包着破头巾的,是以名叫卡宁的人做模特的,他虽然衣衫褴褛,但仍不失为令人起敬的人。他脸面宽厚善良,仿佛是一个经受过考验的圣徒。他曾当过神父,只是在丢了教职之后才沦为纤夫。
纤夫行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年纪最轻,穿着红衣衫名叫拉里卡的少年,他显然是一个新手,还不习惯于共同一致的步伐,他用手托着系在胸前的纤绳,想以此减轻不堪忍受的重负。
与卡宁并排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壮实的、已不再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卡宁后面,戴帽、叼烟斗的高个子,是一个出语尖刻、乐观而满不在乎的中年人。在他旁边,是一位有水手经历,眼神狡黠的纤夫。
如果把这前面四个人列为一组,那么第二组的四个人则是以红衣少年为中心。他右边的纤夫正患肺病,他举袖擦汗,在队伍中勉强出力。拉里卡左面是一个上了年纪,正在掏烟袋的,已经习惯了纤夫生活,在队伍中已是“资深”的长者。被拉里卡遮住的那个中年人,虽只露半个脸,但可看出那是一个在某个露天工厂干过活的工人。
最后一组的三个人中,两人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中间那个回头远望的高鼻梁、黑卷发的纤夫,是典型的阿尔明尼亚人的脸型,他也许听到了船上工头的吆喝而回头报以愤怒的眼神。
列宾笔下的人物,虽是下层的劳动者,但在画面上每个形象都有自身的光彩,他们组成了一列丰富而有内涵的队伍。列宾巧妙的运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塑成一座隆起的黄色底座,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刻的群像,站在这自然的底座上。开阔的伏尔加河,一望无际,远处桅杆上的小旗向右飘扬,暗示了逆风而行的纤夫们的艰辛。由于列宾布局上的匠心,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却拥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参加了当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展出。外国的报刊评论给列宾以热情的肯定,德国和法国的艺术家认为把平民形象画的如此感人,这是俄国绘画的奇迹。而俄国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则从此画中看到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造成果,同时他们也遇见了列宾未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