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内容。主要脉络是介绍情感引导的定义,可以达到的效果,传统教育的误区以及避免这些误区的关键点。
我用一句话概括:情感引导就是一种通过将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区分,给孩子提供选择权的情绪管理策略。
在与很多销售人员打过交道以后,我有一个感觉。如果出现状况时,销售首先能承认客户在情感上的需要,然后在行动对错误做出相应的弥补,才能保持以后的来往。客户一次不好的经历,很可能导致对这个产品的抵触。
看来,情感引导和对顾客的情绪管理有共通的地方。即:承认对方的感受,继而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
总结父母们的常见误区:
控制与放任,其结果都是孩子的心理界限严重受损,两种方法教养下的孩子都会失去安全感,没有归属感。而情感引导的结果是,即让孩子的情绪有落脚点,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能从父母那里学到处理状况的方法。
低估否认孩子的感受就像销售人员不承认、不理解用户的感受一样愚蠢。父母最好是在状况发生的时候先帮孩子把感受说出来,再来关切下一步怎么办。行之有效的策略还是“换位思考”的老生常谈。
那么采取外部奖励的方法怎么样?作者的观点是,在特殊的场合下可以应用,但不适合于长期使用。家长的目的不是通过外部奖励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建立亲子间的深厚情谊。外部奖励就是始终为了达到控制孩子的行为而进行的贿赂行为。我的观点是,长期使用会将孩子的内部动力转化为外部动力,长期以往,会养成一个空心人。
贿赂不成,惩罚总可以了吧?作者的观点是,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而不是父母外加的,“给他一个教训”。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的前提是,事情发生之前先告知孩子有何利弊,当孩子承担后果时是心甘情愿的。
认识以上几点的关键之处在于: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不要看见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去控制行为,而要找行为背后的根因。一些父母过度控制的结果往往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或极度逆反。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不要有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期待。如,要求两岁的孩子能自始至终陪同父母安静就餐,或要求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就能对就餐持有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