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被讨厌的勇气》
工作上,同事犯了错,她会站出来背锅。同事做不完的工作交给她,她也不懂如何拒绝。
交友上,和同事的相处让她无所适从,害怕自己不恰当的回复会被同事讨厌,害怕同事背着自己聚会。闭眼的集体照被同事发到Instagram上了,她要逼自己去点赞。
恋爱上,明明有令女同事垂涎的男朋友,却顺从男朋友的意思暗搓搓谈起了办公室恋情。
……
这是夏季档中我最喜欢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又名《凪(zhǐ)的新生活》)。28岁的职场女性大岛凪工作能力强,却是一个压抑真实自我,不自觉地读空气(察言观色)的人。
她还有一个小秘密——天然卷。从小因为夸张的天然卷备受歧视,工作以后她坚持早起将卷发弄得又柔又顺。
第一集就在豆瓣创下9.4的高分,除了卡司、故事、画面和配乐,最重要的原因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这样一个不想被人讨厌的主人公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实际上,这种不想被讨厌的欲望对人而言是十分自然的。康德提出的“倾向性”、阿德勒的“认可欲求”都在探讨这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可以转化成拼搏的动力,消极的一面是成为一个为他人而活的人,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比如,凪在经历了同事、男友丑恶的嘴脸后,人生都崩塌了。
人呱呱坠地,最终又归于尘土之中的意义,难道就是单纯地经历这种不幸么?当然不是。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系统性地阐释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一些令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人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是对同样的人、事、物抱有不同的观点。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创伤学说,将人曾经在心灵上受过的创伤视为不幸的原因。这是典型的原因论。我们热衷讨论的原生家庭也是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的。
而阿德勒却主张目的论,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那些经历的意义。
因为人的肉体虽身处于客观世界,但精神却处在自己构建的主观世界中。
剧中,凪忍受与男友的地下恋情,按照原因论去解释就是她因为奇怪的发型在过去曾受过许多歧视,感到自卑所以形成了隐忍的个性。
从目的论来看,她的忍耐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通过和优质男友结婚来获得女同事们的艳羡,取得人生的反转。
任谁都无法否定原生家庭、过去经历对我们的影响,但如果只是从过去找原因,那么现在也不会有所改变。
就像凪可以早上花1个多小时去拉直自己的头发,却始终没有勇气拒绝男友提出的过分要求。
在绝望的黑暗中,透出的微光是阿德勒的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俗话说得好,做熟不做生。一如既往地做原来的那个我十分简单。要想改变的话,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难题,充斥着不安。
人生嘛,不破不立。所以,凪的勇敢就在于,她拥有人生重置的勇气。辞职、搬家、删除那些不爱自己的人,让自己享受夏日的片刻闲暇。
《风平浪静的闲暇》讲述的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能做什么?在不断地直面人生中,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体验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勇于直面人生课题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虽然是三个课题,但其核心是人际关系。
与他人的接触或者说碰撞中,烦恼产生了。阿德勒甚至断言,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如果什么都不做,烦恼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转移甚至是扩大。所以,书中给出的建议是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不回避人际关系,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也许你要说,凪明明是选择了逃避而不是面对,怎么就成了榜样呢。这就要提到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对别人课题的干涉和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流浪大师”沈巍的遭遇。高考志愿填什么专业,影响的是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做主。父母可以做的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建议。
消除烦恼的第一步就是课题分离。一方面,不是自己的课题不要瞎操心。另一方面,不要让别人对自己的课题指手画脚。
辨别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非常简单,看看选择的结果是由谁来承担。
对凪来说,在现有的人际关系中无法体会到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是她的课题。主动去讨同事和男友欢心是她曾经处理这个课题的方式,只是并未起到她想要的效果。
其实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按照“课题分离”的理论,是否接受她的示好,是同事、男友的课题,她无从干涉。
假如硬要说凪是在逃避的话,我只能说这样的逃避是不仅不可耻而且非常有用。因为我们无法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也无法将人生托付于别人。
不寻求他人的认可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始终无法干涉他人的人生课题,也无法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可以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如何去看待人、事、物。
搬家之后,凪遇到了一位喜欢到处捡零钱的老奶奶。和周围的人一样,她觉得老奶奶一个人过得很惨,很不体面,家里一定是堆满了垃圾吧。
机缘巧合,走进老奶奶的家中却发现是另一番景象。房间干净整洁,布置得井井有条,投影上正在播放着《罗马假日》,老奶奶甚至还拿出自制的巧克力百奇招待她。
精致的老奶奶给凪做了一个绝佳的榜样,那就是不寻求他人的认可。
文章开头我们有提到过“认可欲求”,它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影响我们生活,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不平等的。
这种关系被称为“纵向关系”。与之相对的就是“横向关系”,也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并不是说要和每个人都做朋友,而是保持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想法。
也许有人要反驳,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同,比如婴儿和成人怎么可能是平等的呢?
阿德勒认为,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一般人的价值判断里,婴儿除了哭闹,不存在社会价值。那是因为采用了“行为”标准去看待他人,认为一定要做了什么才能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价值的其中一种方式恰好就是寻求他人的认可。
当我们采用“存在”标准去判断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就像朋友圈中不少人都曾展示过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喜悦,也有人难以掩饰亲友离世的悲伤。
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又或是老去的亲人,他们的存在带给人们的已经是喜悦和感恩。
我们不需要去寻求他人认可我们的价值,因为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的存在之中。
当男友一如既往地对凪想要开始新生活的想法指手画脚时,她这样回答:空气不是用来读的,而是人吸进来又呼出去的东西。
当不寻求他人认可时,讨好型人格也可以变成遵从自己内心的强者。
虽然读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大概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
正如阿德勒说,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生活在此时此刻。
总是沉溺于过去,人会裹足不前。一味畅想未来,日子也不会好转。
秉持肯定性的达观,分清自己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勇敢地接纳自己,淡定地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认真地活在当下,已经是人生最幸福的状态了。
最自由不过是心的自由。累了,倦了,就去找自己,享受下片刻的闲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