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有啥用?能吃吗?
论及幼儿教育,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我该怎么教孩子面对?
A:你不要还手,他打人不对,你要还手打人,也不对了。你去给他告老师,让老师来批评教育他。
B:你要给他讲道理:你刚才打我了,我很疼。你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你再打我,我们就不能做好朋友了!
C:儿砸,给爸爸狠狠地打回去!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两下!
D:你告诉妈妈,他叫什么名字?妈妈这就在家长群里找他妈妈,让她管好自己的儿子,再打人,妈妈对她不客气了!
请问,上诉问题,你选择哪一个选项?
有意思的是,似乎“70后”小时候遇到这个问题,爸爸妈妈更倾向于选择A。那时候,老师是权威,孩子要服从权威,是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基础教育模式。老师来解决问题,批评犯错误的孩子,安抚“被伤害”的孩子。
“ 80、90后”的知识分子家长,赶上了改革开放前期,整个中国蔓延的思潮影响,强调公平、理性,会更多关注孩子的感受,会教育孩子学习用规则来解决问题。当然,这其中的评判者,仍然是权威——老师。那么,B选项就出现了。
2000-2010年左右,一方面,我们忽然发现中国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强调个人的价值,一方面,“拼爹”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野蛮生长”的文化中获益,生命中的原始能量爆棚,意识到竞争力要从娃娃抓起。选择C的家长越来越多。
今天,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价值观更加多元的阶段:一部分人惊呼“阶层上升的通道渐渐关闭”,一部分人淡定表示“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孩子的一生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哪些忙着在家长群里mark自己身份,秀学历资产社会地位的家长,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没身份”的家长一模一样——到底该对于不可预见的未来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到底该为孩子的“未来竞争”储备什么样的资本?一时半会儿想不到,于是只能凭借自己已经有的资本,展开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竞争。
父母爱惜子女,当为其谋长远。这个道理为人父母者都懂得。可是,如何为其谋长远?资产雄厚者,认为多积累财富,信托投资,传承就是爱。知识阶层,会着重投资孩子的教育。再不济,也会为孩子未来独立求生培养一门养活自己的本事。
有没有发现?每一个时代的父母所看重培养的,都是这个时代对于人的要求。
选择让孩子用“告老师不还手”的方式处理自己被欺负的事情,包括小朋友间打了架,永远先责罚自己孩子,其实是选择了街坊近邻之间的人际关系维护,选择了被老师认可,保护。我们曾经生活在等级观念较强的传统社会中,没有什么比服从和忍耐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个方向。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想获得生存权,发展权,需要的是表达忠诚,以身家性命作为抵押,换取个人和家族的延续。这样的社会对人们的观念影响,可以波及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在潜意识层面深埋着对权力的恐惧和窥探。
中国社会在从一个传统社会,起先缓慢迈步,进而昂首阔步,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社会逐步发展到今天,资源的分配几经更迭,尤其是新资源的不断发现,我们发现,商业成了最有效率的组织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工具。无论如何进行公共道德教育,如何梳理模范标兵,表彰诚信,都会有人钻空子占便宜。现实的例子,甚至有人会蹭社会救助制度的方便。但是,支付宝创建的“芝麻分”,通过上传个人学历工作财务状况,财产证明,信用卡消费还款情况,就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一线城市免押金租房月付,可以免押金租车,租借电脑、高档宴会服装等等。“诚信”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个人“资产”——越是规范运用这些资源,越能给自己增加芝麻分值,就越能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便利。要知道,就在几年之前,这些便利还需要通过人情事故才能更加方便的获得。换句话说,熟人社会曾经带给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方便,如今,将逐渐要靠自己所创造的“诚信”来争取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二十年、三十年,“00后”、“10后”面对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不仅科技水平提升,生活方式便捷,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模式发生改变,资源获得的方式改变,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方式,也在改变。
到时候,你的孩子,要依靠什么找工作?要依靠什么,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
从这角度回顾他们的幼年、童年,为人父母者,该交给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
观念必须首先是对权力的看法
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观念变化。如何看待自己应有的,生来与俱的权利,如何看待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者行使起受委托的权力,这两件事情,是未来公民必须要关注的。
貌似这个话题距离普通人很远,但是,它天天都在发挥作用。
一个旅居英国的朋友给我讲他对于女儿的教育方式:当女儿索要一个礼物的时候,他采取的方式是先不予同意,然后鼓励女儿再度争取。甚至为此他交给女儿找到“三个理由”来争取她想要的东西。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费劲?直接给她,或者说不行难道不好吗?为何要逼着孩子一次一次努力?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我,是否知道中国法律中赋予每个公民的“申述权”?看到我迷惑犹豫的眼神,他解释:
我国宪法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但是,他说,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这项权利,多少人合理,依法运用了这项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对于女儿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她伶牙俐齿找理由的能力,而是培养她面对个人正当权利,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观念,基本习惯。”
传统社会中,强调个人利益,个人得失,往往会被误解为过于“自私”,过于“精明”,难以相处。但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尊重,自我维权。
坐等权威首肯而论资排辈,固然是一种获得资源的方式,但是,当整个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互利、合作的时候,一个连自己价值都不能准确评估的人,又如何经营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对孩子的培养,已经不能够一味强调“我是你妈,我这是为你好”,而是在他们幼年时代,就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来对待。
让他们知道,他们作为一个人,有哪些权利。哪些权利,是不论如何都不能被剥夺的。所以,上幼儿园时,要喝水,要撒尿,必须提出来,这是应该的。同样,如果被不公正地对待了,无论是谁,都必须告诉爸妈,绝不沉默。
让他们知道,人的尊严,就是思想的尊严。应该敬畏的是规则,而不是暴力。所以,任何粗暴的打骂,都不是“为你好”,而是为了彰显控制,掩饰无能。对待权威,应该尊敬,但是前提是,自己的尊严不被践踏否认。意见可以不同,观点可以不一样,甚至行动也未必会达成一致,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认识。
让他们知道,人和人之间成本最低的关系就是信任与合作。一个团队中,个人利益的叠加,一定会大于团队利益,但是,一定是最为困难的实现。所以,彼此信任,彼此谅解,反而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人际相处的智慧,恰恰要建立在自信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自我牺牲和道德标榜。
对于孩子来说,生命的最初20年,是社会化的重要进程。此时得到什么样的思想滋养,获取什么样的观念,就是未来一生的信仰形成。
今天他们被父母如何对待,是平等交流还是威权管制;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还是“小孩子家家不要那么有个性”,决定了未来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今天他们亲眼看到父母对待自己下属同事、餐馆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明天对待社会的态度,是开放包容,满怀好奇的合作,还是莫名优越感,或者莫名自卑感,自我局限于某个领域,某个“阶层”不能尽情舒展。
今天他们从父母和周围人对待社会事件的态度上,可以学到明天他们是否可以信任这个社会。一个动辄用骂骂咧咧的态度,怀疑刻薄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管理的父亲,没法教育出一个积极合作的儿子。对待社会事件,冷静分析利弊,教给孩子冷静、客观、积极看待任何问题,是他们未来是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基础。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更加具有“竞争力”,那么,“观念”的培养,要远远重要于“技能”的训练。
一直强调让孩子适应社会,为何不教给他们创造自己的未来?
诚如胡适所言,每个人的“小我”不朽,社会的“大我”便是永生。经营好个体的未来,就是一个社会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