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基层公务员采取不同方式发泄对职业的不满,有的认为基层工作压力大,有的认为基层工作没前途,有的认为基层工作工资低、福利差,这些心理波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职业悲观论”。笔者认为,基层公务员出现上述现象,都是对职业认同感不强造成的。面对每年上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基层公务员并不是怀着理想、响应国家号召面向基层就业,而是有着强烈的跳板意识,先就业再择业。
出现基层公务员对职业不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对基层缺乏足够的了解,直接导致了“难融入”。在公务员序列中,基层公务员一般是指县及以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相比,是离群众最近、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阵地。条件艰苦、环境较差、待遇相对低下、个人职务升迁的天花板现象突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事实不是隐形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一个个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堡垒。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公务员,就要了解基层的实际状况,要靠理性选择而不是感情用事。但凡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权宜之计选择基层公务员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大多会遇到境遇之困,会出现心理偏差或心理失衡,情节严重的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精神扭曲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公务员要有“农村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的抱负。基层公务员担负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任务,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农民群众,学会与他们打交道这是基层公务员必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基层公务员拜人民群众为师的重要动力。但履行好基层公务员职责的另一项重要能力,并不是面向群众,而是学会面对自己,面对领导、面对同事。党政机关公务员办文、办会、办事是其基本功,需要经过成年累月的加班加点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这个本领大多数公务员是可以认同的,但党政机关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新来的公务员要先从打水、扫地、抹桌子做起,这对一些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特别是大多数是娇生惯养独生子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是最难弯下腰的,也最容易出现“灰色心理”的因素。总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个时代已经过时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悟不到打水、扫地、抹桌子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是群众观点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不能从中找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相反却导致心理失衡,对工作、人生也失去信心。
解决基层公务员的“职业悲观论”,不仅需要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多为他们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平台,更需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打破基层公务员职务、待遇的天花板,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要积极探索和施行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是喊一句空口号,也不是哗众取宠,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职业认同感。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生命力关键在于来自基层一线干部选拔培养链的建立。众所周知,我国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已经超过2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梦想着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这与另外一些基层公务员的“职业悲观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破这一僵局,就需要锻造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条,把基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工作人员作为干部选拔培养的源头活水,一旦形成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基层公务员就会成为鲜活的血液,助推国家这个机器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