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关
最近,读了本书,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闲言碎语几句。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全中国都沸腾了,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实际上,几十年前有一个中国人几乎无限接近这个奖项,就是林语堂。他曾四次获得提名。 林语堂先生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我今天谈的读书体会是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用英文写就的,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读这本书,源于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提供的近百册图书中,这本书很是“对眼”。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将生活过的更像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一种思考的途径,他自己说,“这本书是他的供认状,供认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非常的耐心,因为前四章都是比较哲学,尽管探究的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但我感觉有点晦涩,也许是我太没有文化,不怎么好理解大师对这些概念的哲学阐述。从第五章开始讲述作者本人对生活艺术的理解。比如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享受大自然等等。
这本书里穿插了大量的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摘选,当然都是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比如金圣叹先生的《三十三不亦快哉》、李密庵的《半半歌》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禁感叹,林语堂先生能用英文直接表达出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意境,真是让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心中的佩服之意。我有一种强烈的想看到这本书英文原著的欲望,一探究竟,到底林大师是怎样用英语描绘“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这是一本不可能只读一遍的书,读第一遍会撩起你的兴趣。你会感到林先生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但对于这些灵心、睿智、深情和哲思都是什么,需要你再读第二遍,我认为读书真正的收获也不在这里。忍不住会去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会有心底的感触。才能感触到林语堂在书中谈到的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归去来辞》的意境,甚至是《圣经》的故事,也更能理解林先生描述的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我一直认为林语堂先生是一个把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一切搬到西方的大师,他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他用英文写中国文学,让西方人了解甚至喜欢中国文化。这本《生活的艺术》就是他作为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的传统教派道教的理解与实践。他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当然,这些东西,作为现在的中国人,处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是真的需要认真读一读的。
“不要穷究生活的意义,认真度过每一天,享受生活本身带来的乐趣”,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体会,说起来很是简单,做起来不是很容易。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当然,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理想与追求。但是林语堂大师在书中对于这个怎样不放弃理想与追求而幸福的生活,所述不多。我想这个可能与林语堂先生新道家的代表人有关系,道家崇尚的是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这与儒家学派讲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我也得出一个哭笑不得的体会:这本书不适合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古语讲: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本书所提倡的闲适生活、享受生活还是适合不惑之后的人看看的。
我谨向已过而立之年的同志们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