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信着什么多好,没有国土也没关系,信仰是他们流动的疆土,嗡嗡的诵读缓缓砌筑,一个城郭圈起来了,不可视,不可触,而正因为它的不可视和不可触,谁也击不溃它。”
——严歌苓《寄居者》
(一)掺杂着阴谋的爱情,有时却又是纯粹的
《寄居者》多多推敲,感觉更多的是关注一种有根与无根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基血脉,也有漂流四处,无依无靠的状态。
严歌苓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上海的跨种族的间的故事,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源自柏林墙下千万个故事中的一个改编。一样的寄居者,一样的偷龙转凤,不一样的却是结局。
寇恩的爱绅士而有距离且背负太多,杰克布的爱热烈而直白一身自在,而玫也是一个热烈而直白的人,她被寇恩的气质吸引被他与自己的不同所以吸引,所以故事的最后,当二人因为经历而发生转变的时候,玫最终还是选择了杰克布,这个与自己的性格相仿且已带有寇恩原本气质的犹太男子。寇恩与杰克布最大的区别或许在于他们的家庭,转变为难民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寇恩以家庭利益和责任为首位,本分安然的听从父母之命,而杰克布的身份虽也是寄居者,但他已脱离颠沛流离且家庭安稳让他可以率性而为,可以不顾一切。包袱少了,脚步也可以轻快些。
(二)苏州河里尽人事
上海的历史不多,但浓稠,且充满鱼龙混杂的各种气味。这些气味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还会从湿嗒嗒的泥土里冒出来,从墙壁的缝隙里冒出来,从苏州河蒸发的水气里冒出来,冒出来。
喜欢开头和结尾那种轻描淡写的描写和布局,语言在严歌苓的作品里很难称得上上乘,故事背景涉及的历史信息量太大,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挣扎,中日的仇恨甚至是犹太与日本人的矛盾......可能元素太多,有时读着就有偏重一方的感觉,不好掌握中点在哪里。
这本《寄居者》明明是杜撰却比历史更鲜活,至少提供了教科书所不具备的历史细节。前面的铺陈不错,让结局显得不落俗套。最后几段话更是让小说仿似人物传记,非常“仿真”,令传奇复活。
最后,就像凯瑟琳说的,那是一个就算做强盗也会让自己的女人过的很好的男人。仿佛多情,实则深情。彼得是温室的花朵,稍经风雨,腐败变质。杰克布如泥潭清荷,内心自洁。
严歌苓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女性作家之一。